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与事件民间观察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1999(2)
    这次开业之争打响了两个交易所全面竞争的第一枪,拉开了其后长达十年的竞争序幕。

    从1990年至2000年,两座城市在攻防中各有得有失。1990年-1995年,上海略占上风,1996年8月开始,深交所成交额全面超过上交所,并以174.92%的涨幅登上全球股市排行榜的冠军宝座,不但称雄于国内股市,而且以最大成长幅度笑傲全球!这个时期不但是深圳证券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深圳最得意最风光的时期。这个时期,也使“老大”上海英雄气短,耿耿于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1月。1997年,深圳已有9家综合类证券公司,占全国总数的1/5多,证券经营机构202家;证券投资基金公司5家,占全国总数的40%,其资产规模达到180亿元,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为全国证券投资基金最集中的城市;这时,中国证监会受命直接介入深沪之争,决定不再让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点,而是定下了“上海先上一家,深圳再上一家”的不成文规定,上交所终于缓过气来,并于1998年6月压住了深交所。

    1999年,风险投资概念火爆全球,纳斯达克市场疯狂上涨,开始创造“一夜暴富”的资本神话,为此上海、深圳为“创业板”展开新的一轮逐鹿:两个城市不断请专家论证自己更有资格设置“二板市场”。2000年5月,中国证监会宣布深圳胜出。但这个胜利更让人惴惴不安,业内人士普遍担心,深圳取得创业板资格,很可能是对未来把深圳主板并入上海的一个补偿。果不其然,7月里传出了深交所即将并入上交所的传闻。这种传闻从1997年以来一直就有,但这次似乎是真的:统一的结算中心在上海成立,上海市市长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也有这种表示。

    经过10年的发展,金融业已经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左右,而金融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却不可等闲视之,另外深圳金融业的利润占全国四分之一弱,而上海则为四分之一强。如果深圳的主板市场迁往上海,那不仅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流失,直接动摇深圳的区域金融中心地位,而且还将影响到特区二十年来的经济成就,即使有创业板但因在初创之时也难有规模和作用,因此深圳经济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2000年的夏天是深圳市最难熬的一个夏天。据说,深圳市主要领导都在北京“陈情”,力陈撤销主板对深圳经济的利害关系。最终,深圳艰难地取得了主板暂时不并往上海的承诺,但也付出了代价,即深圳证券交易所从2000年9月开始不再发行新股。2000年,反映深市规模的总市值、流通市值、上市公司家数等主要指标均呈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深圳传出了招行、平保、华为、中兴等在全球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经济杠杆性企业,暗暗迁走上海的消息。

    由于深圳不发行新股,且深沪两个交易所水流千遭归大海,最终要合二为一,其竞争也就不再有意义。十年的恩怨情仇化为烟云。

    这场金融话语权、经济主导权之争以深圳败退告结。

    从主板、创业板、黄金交易所到基金中心、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深圳在各项竞争中的对手几乎都是上海,而且最后几乎都是上海胜出。为什么总是上海与深圳为敌?为什么受伤的又总是深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