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大义今释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楞严大义今释》 第六章 修习佛法的程序与方法
    学佛修行入门的基本戒行

    阿难随又起立请问说:“我常听佛说:‘自末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意思是说自己并未度脱苦海。要发心先度他人的人,这就是菩萨心肠的发心。如果自己已经证得本性,圆满解脱以后,再依照自己所证的,使别人亦得证自性正觉,那就是等于佛来应化世间。我现在虽然还没有得度,但是要发愿去度末劫时期的众生。将来的人们,距离佛在世的时期渐远,必定会有很多的邪师外道说法。如何才可以使他们摄伏妄心,证得真实佛境界的三昧?怎样才可以建立一个安心修道的场所,远离一切的魔事。使他们对于要求悟得正觉的真心,永远不会退转呢?”

    佛说:“你不是经常听我讲说修行所依持的戒律吗?我常说修行的入门基本要点,有三个决定不易的程序:首先要守戒。因戒可以生定。因定可以发慧。这是达成无漏果位的三无漏学。何以称摄伏妄心为戒呢?如果这个世界上的六道众生,(天、人、魔.畜生、饿鬼、地狱)他们的心里根本没有淫根,自然就不跟着生死之流去连续不断地轮转。你要修习定慧等持的正三昧,本来是要求出离尘劳烦恼。如果淫心不除,根本就不能出离尘劳之累。即使有很渊博的世间知识,或者得到少许的禅定境界,如果不断淫根,必定堕落在魔道之中,与群魔为伍。他们也有很多信徒,也都自称已经成就了无上大道。我去世以后,末法时期之中,将有很多魔民,盛行在世间,广作贪淫的行为。并且还自任善知识去教化他人,使一切众生,堕落在爱欲第一的主观深坑里,丧失正觉的道路。你将来教导世人;

    修学定慧等持的正三昧。必须要先断心里的淫根。这就是过去一切佛教所建立的第一个具有的决定性清净教化。如果不除淫欲,修习禅定,犹如蒸煮沙石,要想它变成了香饭,即使经过百千劫的时间,也只能成为热沙。因为沙子根本永远做不成米饭。如果以淫欲之身来求证佛果,即使稍有所悟,也都是淫根。根本基于淫欲所发拙,始终还在三涂(畜生、饿鬼、地狱)中轮转不休,必定不能超越。要求圆满达成佛果的寂灭境界,必定要使身心淫机之根完全断除,最后连压制断除的心念也化为乌有。然后对于佛的正觉大道,才有有望证得。和我这样说法相同的,便是真正的佛说。不是这样说的,就是魔的说法。”

    杀戒:“再者,一切世界上的六道众生,他的心里没有杀机,就可以了生脱死。修行的最高三昧,本来要求超越尘劳烦恼。如果杀心不除,根本就不能出离尘劳之累。即便有很多的世间智识,或者得到少许的禅定境界,如果不断杀机,必定堕落在神道之中,与鬼神为伍。他们也有很多信徒,也都自称已经成就了无上大道;我去世以后,末法时期之中,有很多的鬼神之徒,盛行在世间,自称必须肉食,才能证得正觉大道。须知我许可有些出家的比丘们,可以吃食五净肉,(l,不见杀2.不闻杀3,不疑杀4,自死5,鸟残)是因为在有些偏僻的地方,地质不佳,不能生长草木菜蔬。所以在没有办法中,才方便许可他们食肉;用来疗饥延命。但是吃它们的肉,应该看做是它们的慈悲布施,应当具有感恩的观念。岂可在我灭度以后,贪求口腹之欲,食众生的,还自称为释迦的法子呢?你们应当知道,这种肉食的人,即使心开悟解,有点相类似的三昧境界,其实还是大罗刹(恶鬼之流)。等到福报完了,必定沉沦在苦海之中,不算是佛弟子。这二类的人;互相杀戮吞吃,没有了期。不能跳出三界。你将来教导世人,修习三昧,其次就要断除杀生。这就是过去一切佛教所建立的第二个具有决定性的清净教化。如果不断除杀机,修习禅定,,犹如掩耳盗铃,欲盖弥彰,所以出家比丘,不但不食肉,乃至护惜草木的生机,犹如自家生意一样。更不能穿着服用血肉之躯的众生们的皮革丝毛之属。能够守住这样清净戒律的出家比丘,对于现实世界,才得真正的解脱,只是‘随缘消旧业,不更造新殃’而偿还宿世业债,更不浮游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间。为什么不去服用血肉众生的毛革呢?因为服用它的身体某一部分,仍然有残害它生命的因缘作用。等于人要吃地上生长的百谷,同时足也不能离地。如果对一切众生身心的部分,都不用不食。我说这个人,才是真正的解说。和我这样说法相同的,便是真正的佛说。不是这样说的,就是魔的说法。”

    盗戒:“再者,一切世界的大道众生,灭除心里的盗机与偷心。就可以了生脱死,修习正三昧,本来要求超越尘劳烦恼,如果偷心不除,根本就不能出尘劳之累。即使有很多的世间知识,或者得到少许的禅定境界,如果不断偷心,必定堕落在邪道之,与精怪妖魅为伍。他们也有很多信徒,也都自称已经成就了无上大道。我去世以后,末法时期之中,有很多的妖孽之流,盛行在世间,居心奸险,自称为善知识。都直说已经得到无上大道,欺骗无知无识之流,恐吓他们使之丧失真心自性。所过之处,令人家财耗尽。我教导出家比丘们,随时随地乞食延命。是要他们舍弃贪求的心,成功无上正觉之道。甚之,要比丘们不自做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表示今生必须了道,只在人间尽此一度的往来,从此去而不返。有些具有盗贼其心的人,都假借我的衣服,稗贩如来,自造种种罪业。虽然口里都在说着佛法,却非真正出家。即使受过全部的具足戒律,也是只行小乘的道路。由此而使很多的众生怀疑误会,实在是罪过无边。如果在我灭度以后,有的出家比丘,决定发心修学正三昧;能够在佛像之前,为法忘身。我说这个人,无始以来的宿债,都在那一刹那间偿还了。必定可以‘长揖世间,永脱诸漏。’(此处可参看本经原文。因为所说的,为现实世间一般人们难以置信,故部分保留不译。)你将来教导世人,修学三昧,须要断除偷心,这就是过去一切佛教所建立的第三个具有决定性的清净教化。如果不断除偷心,修习禅定,犹如水灌漏厄,永远不会装满。若是出家比丘,对于自己基本必需的衣食之外,分毫没有私蓄。乞食所得,若有剩余,也要布施与其他的众生。假如有人无理来打我骂我,也要以礼相待,必须做到身心两舍,使这个身体骨肉,亦与众生共之。决不把佛的不了义说,作为自己究竟的见解,以始误初学,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我认为他已得真正的三昧。和我这样说法相同的,才是真正的佛说。不是这样说的,就是魔的说法。”

    大妄语戒:“再者,一切世界的六道众生,虽然身心已经没有杀盗淫的三业。如果犯大妄语,他在正三昧的境界中,也不能得到清净,而成为贪爱主观之魔,失却佛果的种性。所谓大妄语,就是‘末得言得,未证言证。’或者为了求得世间人的尊敬,争取唯我至上第一的地位。向别人说:我已得到须陀___的果位。或大阿罗汉的果位,或独觉辟支佛的果位。甚之是菩萨的果位。只为了贪求别人的敬礼和供养;不知已得无边罪过,消灭佛性种子,等于用刀断木。自甘断除佛种。我可预记这一种人,会永断善根,再没有进益的知见,永远沉沦苦海,不能成就正昧。我去世以后,常教一般菩萨和罗汉们,化身应现世间。在末法时期中,做种种形态的人,去救度在生死海中轮转的众生们或者做沙门(出家者)、白衣,居士、大王、宰官,童男、童女,乃至做淫女、小寡妇、奸偷屠贩,与一般众共同生话。而在这种种的人生之中,称赞佛法,使他们的心进入佛法正三昧的境地。但是他们决不自说我是真菩萨,或是罗汉,故意泄漏密行,轻示于朱学后进,借以自相夸耀。除非寿命终,方才时中有所遗嘱。只有那一般妄人,才妖言惑众,甘犯大妄语戒。你特来教导世人,修学三昧,还须要他们断除大妄语。这就是过去一切佛教所建立的第四个具有决定性的教化。如果不断除大妄语,犹如要雕刻人粪作檀香木状,想在其中求得香气,那是决定不可能的。我教诲一切比丘,直心是道场。在日常生活时四威仪中,(行、居、坐、卧)一切行为,都不能虚假。怎么可以自己谬称已得至高无土的道法呢?这譬如乞弓称王,终会自取杀戮的,更何况自己谬称为人天三界之师的法王呢!须知‘因地不真,果遭纤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如果一般出家比丘,调正此心,犹如直弦。一切言行,都绝对的真实,便可进入正三昧的境界,永远不会遭遇魔事。我将印许这种修行的人,决定可以成就菩萨的果地,得到无上正觉。和我这样说法相同的,才是真正的佛说。不是这样说的,就是魔的说法。”

    佛又说:“阿难,你问如何摄伏妄心,我现在已先说佛法入门的正三昧,与佛学菩萨道的微妙法门。要先能行持这四种戒律仪范,‘皎如冰雪,’自然就不会另生过犯的枝节。所谓一切过犯,不外心三,(贫、嗔、痴)口四:(妄语、两舌、恶口、yi语)如果严谨敬持戒行来自修,这些过犯,就不会有发生的可能了。若能永不遗失这四种戒心,心里根本不染着外界的色香昧触等境,一切魔事,哪里再会发生。若是还有宿世的罪过不能除灭,你可以教他们,一心念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__多般罗’无上神咒。(本文已经说得很明白,如有其心修学的人可自研读本经上的记述)。

    (大乘道的四十位的心行,和四种加行的功用境界,是一切众生从凡夫地直达菩萨境界的十地,至于成佛的共通途径。所以仍从众生颠倒和世界颠倒说起。)

    修学佛法进度指示

    阿难又问:“这样修证佛地正三昧境界的人,如果还未达到涅盘(圆寂),何以只能称他是乾慧地?由乾慧地再求进步,身心善行渐次增益所发现的四十四位心境现象,与它界说和目的,,以及菩萨的十地境界,乃至等觉(相等于佛地的正觉)菩萨的果地,,究竟是如何情形?希望佛再加说明。”

    佛说:“自性本来是灵妙圆明的。既非任何一个名望可以形容,更非任何一种现象可以比拟。就其形而上的本位而言,本体自性中,本来没有物理世界与众生界的存在。因为妄动,然后才有物理世界的众生的生起。既然有生,一定就有相对待的作用,跟着就会灭了。有了生灭,就称为妄心。如果生灭不停的妄心消灭了,就名真如,或称为真心,或叫做真性。悟得其理,证到其事的,便称作无上菩提,已得无上正等正觉。以其现象而言,就称之为大涅盘(圆寂)。其实,这两个名词,只是互相说明表示的名号。你现在要修佛的真正三昧,直入佛的大涅盘境界,首先应当誝这众生界和物理世界两种颠倒的原因。如果再不生起颠倒,就可以达到佛的真正三昧的境地。

    “如何叫做人生颠倒呢?由于真心自性是本来灵明圆满的。灵明至极,于是发起自性功能的妄动。自性妄动不息,就有了生灭不停的作用于是从自性本体的毕竟虚无空寂的本位中,生起胜妙实有的有为作用。这个有所为的有为作用,原来并不因为有个什么原因才发生。只是当自性功能妄动的时候,突然发生,暂时存在,偶然仪而形成一种现象荙并无固定的根本。从这个无所住但有现象的有为作用,而形成了物理世界和一切众生界。无奈一切众生反而迷失了自性本来的圆满光明,便发生虚妄的知见,误以为那些有为现象为起初的存在。其实,不知道这个虚妄的作用和现象,并无一个固定的自体,更没有实在存在的东西可以依持。可是如果要想返复归还到真如的本性,有这个要想求得真如的心,就不是真的真如自性了。如用这个并非真心自体来求得返本还元之道,显然又成为一种错误的现象。(非生非住,非心非心非法,)无生之中求生,不可住之中求住,依妄心而求真如,用谬误的理则而求真理,辗转发生心理连属不休的力量,形成业力的作用。因此,业力相同的就互相感应,产生交感的作用,彼此相生相灭,所以才有众生的种种颠倒的存在。

    “如何叫做世界颠倒呢?这些有为的万有现象,既已形成有所为以后,便自然的成为分段的妄有妄生,因此成立空间的界限与方位。其实,那都不是万有自作或是人为的造成,也不由于先天有个决定性的原因,更没有一个必然性的存在。因此时间的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作用。)和空间的四个方位、互相和合干涉,互相分化又互相统一,(宇宙犹如一个大而无比的自然物理化学的洪炉。)变化生出一切众生的种类。(参看本书第四章)因此世界上因有动力的妄能而有声音,因有声音而有物理的色相。因物理的色相而有香臭。因有香臭而感触。因感触而有味性。因味性而有思惟意识。(这六种作用,如连环联圈不断,互为因果,互为起灭)由此六种现象,构成杂乱的妄想,形成业力性能。(有正反和排吸,统一和分化的相对作用。)成立内外正反的十二种区分。由此强轮圈一样地旋转不停,所以世间上有声音香臭味性感触等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由六位的能所互变,自始至终,终复为始。充其量的反复变化,都穷极于十二变之中,形成一个轮周似的旋复作用。依据这种轮转似的颠倒变化作用,构成众生界的现象,所以世界上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有色相和情想的。)、无色(没有色相的情想的。)、有想(有精神存在而无形相可见,如鬼神精灵之类。)、无想(没有精神作用而有形相可见,如精神化做土木金石矿物等的物质之类。)、非有色(无坚固的色情而有形象的存在,如水母浮石等。)、非无色(偶然暂有色情作用,而没有长存的形象可得。),非有想(好像似有知觉,而其实没有情想的作用,如蒲卢、向日葵、含羞草等。)、非无想(好像没有情想,而其实也有情想,如土枭、破镜鸟等恶毒禽兽之类。),如此等等,共有十二种类的众生。”

    佛告阿难:“这些每一种类的众生之中,也同时各自具有十二种生命轮转颠倒的因缘。(换言之:人亦具有兽欲,兽也具有人心。民胞物与,心物是没有绝对可分的界限的。)犹如一个人自捏其目,就会本能地眼前看到许多乱起的光华。须知灵妙圆明的真心自性,本自具足所有的虚妄乱想的功能。你现在要修证佛的正法三昧,对于发生虚妄乱想的根本原因,设立三个渐修的次第步骤,才能灭除其根。好像一个洁净的宝瓶,久装毒药。现在要想除去毒汁,恢复原有的洁净。必须先用汤水香灰洗涤,还它本来的洁净,然后才可以储藏甘露。如何各为三种渐修的次序呢?第一,是修习助因。修习一切善业,薰习一切善心,以消除它的助因。第二,是真修正性。培养善根,从事真正的修行,以剖出圆明灵妙的正性。第三,是增进善业。在行为上,为善无止境。在治心性的功用上,百尺竿头,更求进步。如此幸修持,使与现行业力相反而行。所谓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了。

    (一)如何是修习助因?这个世界上十二种类的众生,都依赖饮食而生存,所谓抟食,又名段食。就是众生们依时间的分段,用肢体帮忙来吃食。触食,领先感觉而食,如日光空气等。思食,精神上的食粮。识食,心理上的享受。因此众生们,食甘甜的食物而能生存,食毒素食物便会死亡。所以一切人生采求得佛正法的三昧,应当断除世间的五种辛菜。(葱、蒜、薤、兴渠―――此物中土所无)这五种辛菜,熟食使人容易发生淫欲,生吃使人容易发生嗔恨。如不戒除,即使善能讲说一切经典,一切天仙圣贤,也都嫌其臭秽,和他远离。鬼魅却喜与其为伍,不知不觉间,就堕落在魔道之中。所以一般修习菩提,而求无上正觉者,必要永断五辛,这就是第一项的修行次序。

    (二)如何是真修正性?“一般众生要求证入佛正法的三昧,必须先要严持清净的戒律,永断淫欲的习气。不饮酒、不食肉,以火净食,不吃生物。如果修行的人,不断淫欲和杀生的心,想超出三界外,是不可能的。所以众应当看破淫欲的事,犹如毒蛇,视同冤家盗贼一样。道德要守持声闻乘的执身不动的戒律。以后再行持菩萨乘的清净戒律和仪轨,再使执心不起。若得禁戒成就,在此世间,便永远没有相生相杀的恶业。又能永不再起偷盗的心理和行为,就没有互相负累的果报。在此世间,就不须偿还宿债能够做到这样清净的修行人,如果修习佛正法的三昧,不须要另得天眼通,就以这个父母所生的肉身,也自然可以看见十方世界,亲见诸佛而听法。能够得大神通游于十方世界。可使宿命清净,再无艰难险阻,这是第二项的修行次序。

    (三)如何是增进善业,转变现在所行的业力?能够这样严肃持守戒律,没有贪淫的心。对于外界六尘物欲的现象,渐渐不会奔放流逸。因此必摄放心,回复归还到自性的本元。对于外界物欲现象的诱惑,既然不去追逐它、攀缘它,那么,六根的生理本能,自然就没有对象。这样便会使奔流放逸的狂心休息了,返还到一灵不昧,纯真无漏的境地。六根六尘的作用,既然能够不再生志行动的业力,十方国土的物质障碍,就一齐消除,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佛圆明清净微妙的密意,都会在这种境界中明白显现,如此就可以获得无生法忍。由此再加渐修,随他所发现的行持境界的过程,安立各种次序的圣位名称和含义,这是第三项的修行次序。“

    五十五位修行的圣位和境界的含义

    (甲)乾慧地:欲爱这念已经干枯了,六根与外界物欲就不互相偶合。目前的有限残生,气质已经变化,不再继续发生业习。执心虚明不昧,完全是清明在躬的智慧。修持渐久,智慧的性能,光明圆满,照耀十方世界。因为只是乾有其慧而已,未能发生自性大定的功德,所以名为乾慧地。

    (乙)十信

    1、信心住:乾慧地中,只是欲习初乾,还未与真如自性的法流相接,就以这初得乾有智慧的心,心心念念之中,如箭箭中的,中入法性之流,渐渐使真心开展圆妙。从此在真心妙圆的境界里,重新发生至真绝妙的知见,证得真心元是常住不变,深具真实的信心。一切妄想,自然灭尽无余,完全在中道纯真中行,名为信心住。

    2、念心住:证得真实的信心,明了一切都能圆通自在。身心内外和中间三外,再不会受到障碍。乃至对于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的一切习气,都在一念之间,现在目前,自然记忆不失,名为念心住。

    3、精进心:真心灵妙圆满,真精发生变化。无始以来的习气,都融化成为一体的精明妙用。只用这种精明再求进步,入于真净之境,名为精进心。

    4、慧心住:真心的精明现前,一切作为,纯为智慧,名慧心住。

    5、定心住:执持智慧光明之境,身心内外,周遍寂湛。在寂静灵妙之中,有如止水澄波,经常凝住不动,名为定心住。

    6、不退心:在定境中,发现清净光明。由定境的光明中,深入自性,有进而无退,名为不退心。

    7、护法心;此心进入轻安泰然之境,始终保持不失,和十方诸佛的气分相交接,名为护法心。

    8、回向心:保持真心寂照的觉明境,能够生起妙有的力量,回光反照到佛力的慈光。转向佛的境界中安然而住犹如一对明镜,光明互相映照。其中的妙影,互相重重映入,名为回向心。

    9、戒心住:心光绵密返还,获得佛的常凝无上妙净之力。安住在无为之境中,永远不会遗失,名为戒心住。

    10、愿心住:住于自在无碍的戒心境中,能够游于十方世界,所去都可随愿,名为愿心住。

    (丙)十住

    1、发生住:若有人用此真实的法门,发起以上的十心。心精发生光辉,所举的十心功用,都互相涉入,圆成为唯一真心,名为发心住。

    2、治地住:心中所发的明净境界,犹如在清净的琉璃之中,现出内在的精金,前面所发的妙心,随时随地都在妙明的心地中行履,名为治地住。

    3、修行住;发心与治地所涉及的一切知见,都得明明了了。遍游十方世界,都无留碍,名为修行住。

    4、生贵住:所行与佛相同,感受佛的气分。犹如中阴身一样,能够自由求得转生的父母,互相感应,入于佛的种性,名为生贵住。

    5、方便具足住:既能随时游于道,犹如初得人身而入胎,已经亲承佛的法统。由此再加修行,如胎儿的完成人形,名为方便足住。

    6、正心住:再进而形容如佛,道心也和佛相同,名正心住。

    7、不退住:身心圆明,打成一片,日日增长,名为不退住。

    8、童真住:再此增进,佛所具有的十身灵相,一时都得具足,名童真住。

    9、法王子住:逐渐人形完全长成,出胎在世,亲为佛的得法之子,名为法王子住。

    10、灌顶住:已经长养成人,犹如国之太子,成年以后,行将继承王位,得到灌顶,名为灌顶住。

    (以上由生贵住至灌顶住,以入胎成人为譬喻。在功用上,确很实在。不过有些人,却把它当成实相来做,坚执为实有的境界,实在贻误不浅。此中妙用,唯证方知,要到空有双融,智悲双运的实际理地,才解此语。)

    (丁)十行

    1、欢喜行:既已成为佛的法子,就具足有无量如来的妙德。在十方世界中,一切随顺众生,随缘而变,名为欢喜行。

    2、饶益行:善于为一切众生造福利,名为饶益行。

    3、无嗔恨行:不但自觉,且能觉他。对于所遭遇的一切烦恼,皆无违拒,名为无嗔恨行。

    4、无尽行:于未来无穷的时际里,出生于任何种类的众生之中,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名为无尽行。

    5、离痴乱行:或演绎、或综合一切各种法门,始终没有差误,名离痴乱行。

    6、善现行:在一切根本的法性中,显示各种不同的差异作用不同。在每一差异的现象上,又能见到它根本的同处,名为善现行。

    7、无著行:进而至于十方虚空界的所有微尘里,在任何一粒尘中,又可以现出另一个十方世界。如此互相变现,无论现尘或现出世界,都能彼此不相留碍,名为无著行。

    8、尊重行:种种现前的作为,都是为了救度众生,使其解脱到达彼岸的第一义,名为尊重行。

    9、善法行:如此圆融通达,能够完成十方诸佛折仪轨的法则,名为善法行。

    10、真实行:如上所说的各种次序和境界,一一都是清净无漏中的行业。也都是一真无为自性中本然的流露,名为真实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