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戒等于保护自己的色身,使身心两方面永远是充实的圆满的,没有缺点、漏洞。‘大智度论’比喻受戒有如乘坐一个空气袋渡海到彼岸,这个空气袋不能有一点缺漏,若一点点的破洞,水就会灌进来而沉没下去,到不了彼岸。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同时也点出了修行的功夫和道理。一个修行人犯戒后,身心漏失,精气神不充沛,永远到不了彼岸。所有药师如来愿一切众生在他的法门中修行,毫无缺漏。
所有佛法的戒律有一统称叫‘三聚戒’,三个要点。聚是累积之意,积功累德,我们的功德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好比作生意赚钱,是一分一厘慢慢累积成很多钱。修行也是慢慢一点一滴累积善行,功德方能圆满,这是‘聚’的道理。
那三种聚戒呢?
(一)摄律仪戒
(二)摄一切善法戒
(三)饶益一切有情戒
一般人学佛受三皈五戒,乃至受八关斋戒或比丘、比丘尼戒、沙弥戒等,这些在戒律是属于‘别解脱戒’,是特别的戒。别解脱戒是只求解脱这个世间,没有求成就这个世间。换句话说,只求自己跳出这个世间,没有做到改造、完成这个世间。别解脱戒又属于摄律仪戒的一部分。摄是包括的意思,律是道德规范,仪是修道的端正威仪,也就是儒家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属于司聚戒中的摄律仪戒。
菩萨道大乘戒的一部分也属慑律仪戒。然而慑律仪戒守得好只能说成就了‘一聚戒’,累积此一种戒律而得的成果,其最高成就仅是梵行清净,尚非‘摄一切善法戒’。要达到摄一切善法戒非常难,换句话说,戒律有许多是消极的、躲避的;摄一切善法戒是积极的,利他利世的。
何谓‘摄一切善法戒’?简单明了地说,就是大家都晓得的‘诸善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诸恶莫作’是摄律仪戒,‘众善奉行’是摄一切善法戒。这两句话是佛学的重点,也是中国文化的重点,其所涵盖的意义谁都知道,但是谁都做不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