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遵,是唐代诗人,祖籍安徽宣城。幼为县吏,昼夜苦读,曾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7)登进士第。汪遵善写咏史诗,现存五十余首诗中,皆为咏史七绝,其中咏屈原故事者计有三首,其一曰: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
这是一首咏三闾大夫庙的诗。全诗写屈原为官的处境,流放的憔悴,写他留下了《离骚》这样的名篇为后人所咏唱。陶陶,指沉醉于安乐;浪交,交,即教,浪交,即浪教,意为竟教;浪,没来由的意思。
其二曰:
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
这是一首咏招屈亭的诗。屈原死后,人们建招屈亭以纪念屈原,据史载,常德东门外就有屈原庙、屈原巷、招屈亭等。所以开头两句说“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而以下二句,则完全是作者就实地以抒情;两重恨,一恨屈原怀沙自沉,一恨楚国覆亡,“远天秋色暮苍苍”,既是实地写景,也是虚笔抒情,表现了作者情感的悠远和思绪的深长,汪遵的这首诗是唐人最早咏招屈亭的诗,颇具新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