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祝允明的文集中,则保存着有关的诗二首。一首题为《和日本僧省佐咏其国中源氏园白樱花》,一首题为《答日本使》,下注“姓橘名省佐,相国寺僧”。诗如下:
日边来处几何时?闻说占申复到寅。遥仰北辰趋帝座,却经南甸驻行麾。诗名愧动鸡林客,禅谛欣参鹫岭师。回首山川浑渺邈,只有明月慰相思。
根据原注,第二句是指从日本航海来华,指南针在刻盘上方位的变化。第五句可以看出,当时祝允明在日本也有名声。末句的写法,同“汉月亦胡没”亦有些相似。
以上的事实,大约可以证明祝氏确实是一个对外部世界颇为关切、有所了解的人,《关山月》与传统边塞诗的差异,也确实存在微妙的心理背景。至少,他并不认为中国以外的世界毫无价值和意义,也不会认为“天下”就是中国。
但是,深入探究,就可以发现,明朝统治者以及士大夫(包括祝允明)那种文化上的自我中心主义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抛弃了对外界冷漠的态度,却只是停止在好奇以及宣声威于海外、令诸国朝贡所带来的满足。至于怎样更广泛、更深刻地了解世界,以致引入异族的文化来改进自身的文化,却是完全谈不上。祝氏《西洋朝贡典录序》说到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飞星舶于天池,耀皇华于鳌极”,这代表了当时人普遍的认识。从象征的意义上说,这恰是“中国月亮照外国”。
那么,中国以外的地方,又怎么样?祝允明所生活的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初期,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马基雅维利、马丁·路德、哥白尼、哥伦布,都是跟祝允明年代相仿的人物。欧洲历史正在酝酿着深刻的变化,思想家们正有力地向中世纪的权威发起强有力的冲击,探险家乃至海盗集团正在政府的支持下拼命向海外扩张。但在中国,像祝允明这样的先行者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处于焦虑和彷徨之中,民间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受到政府无情的抑制。于是,就从这个时代起,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这种差距经过清朝三百年愚昧的统治(从总体上说是如此)越来越大。终于,有人说“外国月亮比中国圆”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