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漫话·杜甫心影录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祈雨(2/2)

    “尔宁要谤讟,凭此近荧侮。薄关长吏忧,甚昧至精主”(《火》)。上两句指责当地百姓的诬妄,说焚山致雨,很有些毁谤、要挟神灵的味道,这种事近于惑乱、侮辱,不足为信。但百姓这样做,又何尝是乐意得罪神灵呢?下两句提出: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官吏失职,不忧百姓急难,对如何救济灾荒,毫不经心,只是徇俗塞责而已,为此才有呼天唤地之事。而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又是求人人不管的必然结果。百姓的愚昧、迷信,全由官府的冷漠、昏庸造成,这是杜甫作诗的本意。

    天灾全由**,这是历代相承的一种权威说法。五行致灾,应政而作,正是统治者的无德无能,引起阴阳失调,才造成水旱之灾。基于这种认识,过去一些贤明的君王,在祈雨时,常常重于自责。据说商汤曾剪下头发、指甲,祷于桑林求雨,其祷词是:“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女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贿赂)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荀子·大略》)不过像商汤那样的人毕竟甚少,历史上绝大多数君王,决不会承认灾荒出现是因自身无德无能造成,他们宁可去相信另外种种更为荒诞不经的说法。春秋鲁僖公二十一年夏,鲁国大旱,僖公怪罪巫尪,想烧死他们祭天(巫是主持祈祷求雨的女巫;尪是胸前突、脸向上的畸形病人,传说上天可怜他们,怕雨流入他们的鼻子,所以不愿下雨)。由于臧文仲的劝阻,其事方才作罢。但到鲁穆公碰上大旱,首先想到的,竟也是处罚巫尪,和其祖上完全一样。对大多数君王来说,当事变发生之后,由他人作出牺牲,承担责任,是理所当然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