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白刚从蜀中到长安,住在旅店里,贺知章久闻李白大名,前去看望。李白拿出《蜀道难》给他看,贺知章尚未看完,就已赞叹不已,称李白为天上“谪仙”。《蜀道难》一直被看作是李白的代表作,诗中写了蜀中的传说、蜀山的险峻、蜀水的湍激、蜀道的悲凉,才思横溢,造语奇丽,诗中雷霆,笔下翻滚。虽然李白生在四川,但他前后出入蜀中,都驾舟长江之上,未曾经过蜀道,诗中所写的,都出自他意中的想像。因此这首诗能充分体现李白的奇思遐想,却不能真实地反映蜀道的雄奇景象。
肃宗乾元二年(759)十月,杜甫离开秦州,前往同谷(今甘肃成县);同年十二月,又离开同谷,前往四川成都。在流离困顿的旅途中,作了二十四首诗。清人李长祥说:“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杜诗详注》引)这组诗,作于杜甫最艰难的岁月,但却是蜀道最幸运的时刻,似乎是天借杜甫之手,将蜀道的奇山奇水,一一付之于诗。使数千里山川,了然一卷之中;使那神秘的土地,充满感情的色彩;使现实世界的险状,成为理想国中的佳境。李白的《蜀道难》,就想像丰富、语言瑰丽说,可叹为观止;但中间着重形容山川道路的一段,若用于其它崇山激流,也无不可。而杜甫这组诗,笔笔都写蜀道,不可移于他处。苏轼认为这组诗,在古今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无可比拟。明初方孝孺入蜀,自叹无杜甫之才,对景搁笔。清人蒋弱六说这组诗与柳宗元谪居永州所作的游记,“剔险拔奇,幽深峭刻,自是千古天生位置,配合此奇地奇文”(《杜诗镜铨》引)。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在一片乌啼声中,杜甫带领全家,告别被暮色笼罩的秦州;头顶星月,身披云雾,开始了悠悠的征程。向西南前行七里,至赤谷(即今天水市西南暖和湾河谷)。因谷两面山崖皆呈红色,从而得名。清晨踏上陇首九阪,从此地势险峻,行路艰难。“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硖形藏堂隍,壁色立精铁”。在秦州西南七十里,经铁堂峡(在今天水县西南七十里张家峡和赵家磨之间)。山如堂隍,峡藏于其间,石黑如铁。高处道路盘旋,上摩苍穹;峡旁悬崖,划然开裂,深入地底;修竹娟娟,一望无际;高山积雪,终古不化:“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低处巨壑幽深,水寒冰横:“威迟哀壑底”,“水寒长冰横。”出了秦州,便是成州(今甘肃武都地区)。唐代共有盐井六百四十,成州盐井(即今甘肃礼县东北的盐官)即为其中一处。离开盐井,路经寒峡(今甘肃西和县的祁家峡)。峡中形势险要,转过峡口,却逢峭壁,狂风卷土,山重水寒:“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凄凉惨切,宛然在目。自寒峡向前,正在山行伤神之际,忽见法镜寺坐落崖上(遗址在今甘肃西和县北),苍莽古朴,“蝉娟碧藓净,萧摵寒箨聚。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下雨。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朱甍半光炯,户牗粲可数”。苔藓明润,箨叶萧疏,山绕回泉,松含宿雨,清晨云起,旭日东升,画栋半露,门窗可指。面对如此佳景,诗人愁怀顿破,忘了行程促迫,在此流连难舍,直到子规声声催人,方才依依而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