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漫话·晚唐风韵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何以树中独爱柳
    李商隐的集子里有十二首有关柳树的诗,这个数字可能占李商隐的咏物诗中的首位。其中以地域分则有巴江之柳、京都之柳,以写法分则有咏柳、赠柳、谑柳,以比喻分则有比拟女子之柳、比拟怅恨之柳、比拟身世之柳,真可以说洋洋大观,似乎要把柳树写尽了。

    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柳树春初便绿,可以暗示春意的降临;它柔软细长,可以象征女子的纤腰和女子的柔弱;它的花絮在风中濛濛飘荡,可以暗示心境的惆怅,特别是唐代长安人灞桥送别,常折柳枝相赠,于是它又有了惜别之意。显而易见,这个象征所拥有的多重意义,使它就像一个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所以,当李商隐将这个柳树意象写成诗的时候,它便随着诗人的心境与思想不同而比喻着不同的事物。在李商隐咏柳的十二首诗中,有比拟女子的柳诗,像《柳》(动春何限叶)以春风中轻舞的柳枝暗喻心思活泼却已属他人的女子,《垂柳》(垂柳碧鬅茸)从浓密青碧的柳枝联想到女子的头发,从女子又想到盼归的闺中人,《谑柳》(已带黄金缕)则以与柳树笑谑的方式以柳暗比一个已嫁他人的女子;也有自伤身世、喟叹时命的柳诗,像《垂柳》(娉婷小苑中)以娉婷婀娜的柳树比喻失去了“先皇”的正直之士的怅惘,《巴江柳》(巴江可惜柳)以误生巴江的柳暗指自己被迫远离京城的伤感;还有见物伤情、从柳说恨的柳诗,像《柳》(柳映江潭)的“望中频遣客心惊”,《关门柳》的“东来西去人情薄”,《柳》(江南江北)的“如线如丝正牵恨”,则或说思乡之愁,或说离别之苦,或说人情之薄。

    可是,有时候一个象征也可以把各种意义交织在一起,使诗歌拥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当它语义的指向并不明确的时候,且看这一首《柳》诗: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这首诗句句写柳,首句写春天东风里的柳枝拂过舞筵,暗示春风得意般的欢悦和滚油沃火般的兴盛。二句再写柳枝历经春日园林乐游的盛会,预示了乐极生悲的转折。果然三四句急转直下,叹息一荣一枯的时序变迁,使当时拂筵游苑的盛况一去不复返,柳枝也从青翠欲滴变为枯黄憔悴,不再是伴随欢歌笑舞,而是陪伴着西下的夕阳和入秋的蝉声;夕阳、秋蝉又都是衰颓而忧伤的象征。

    按照冯浩的说法,这里的“柳”是自伤命运的意象,“上痛不得久官京师,下慨又欲远行”,因为“东川之辟在七月,正清秋时,‘斜阳’喻迟暮,‘蝉’喻高吟,言沉沦迟暮,岂肯尚为人书记耶?”这并不是说不通的。可是,也可以有第二种解释,这是哀伤一个女子青春易逝的诗,前两句写年少时的美丽和喜悦,后两句写韶华已逝的衰老与悲哀。或者,还可以有第三种解释,这是对人生的咏叹,就像东晋桓温那句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一样(《世说新语·言语》),前两句以春柳喻青年时不识愁滋味,后两句以秋柳暗指老年迟暮时才识得生命的短暂……

    要作这样各各不同的解释很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当一个涵蕴很丰富的象征出现时,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进去加以想象,于是它就像一个多棱面的镜子一样反射出各各不同的影像;比如心理学上的墨渍测验,一滴墨滴成的一个自然痕迹,有人看成了云,有人看成了马,有人看成了怪物,有人却看成了人像。“柳”这个意象本来就有多种象征意义,所以,当李商隐不加具体点明地写成这首《柳》诗时,就有人读出了历史,有人读出了爱情,有人读出了哲理,就像鲁迅说一部《红楼梦》有人读出了淫诲,有人读出了排满与革命一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