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阉党专权,朝政混乱,国势日蹙。一些具有开明意识的士大夫以清流名士自居,结党建社,其中以东林党、复社、几社等最为著名。他们在抨击朝政、反对阉党的斗争中,一时颇受人们的赞赏和支持。
东林党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主体的政治集团。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无锡人吏部郎中顾宪成革职还乡,与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评议时政,对四方士子很有影响力,被称为“东林党”。作为明末诗坛的盟主钱谦益,同时也是东林党魁首之一,当时颇负雅望,甚至有不少人把振兴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陈子龙对他就十分崇拜,说:“阁下雄才峻望,薄海具瞻,叹深微管,舍我其谁?天下通人处子,怀奇抱道之士,下至一才一艺之流,风驰云会,莫不望阁下之出处,以为濯鳞振翼。”(《上少宗伯牧斋先生》)这些话当非阿谀奉承之辞。
东林书院(江苏无锡)
但遗憾的是,钱谦益却没能担负起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的所作所为令人们大失所望。特别是当清兵的铁蹄踏破福王朱由崧偏安东南的美梦,兵临金陵城下时,他却和一班同僚开城出降,演出了历史上一幕令人痛心的丑剧。《清史稿·世祖本纪》有段记载:
(顺治二年五月)丙申,多铎师至南京,故明福王朱由崧及大学士马士英遁走太平。忻城伯赵之龙、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三十一人以城迎降。
牧斋降清后,心想以他的名望,必定会受到重用,当入阁主事。但事与愿违,清政府对他并不重视,命他为礼部侍郎,充修明史副总裁。他深感不得志,不久以疾乞归。虽然如此,在他乞归之后,人们对他一身仕两朝的行径仍表不满,甚至公开对他进行抨击与讥讽。顾公燮《消夏闲记选存》载:
乙酉王师南下,钱率先投降,满拟入掌纶扉,不意授为礼侍。寻谢病归,诸生郊迎,讥之曰:“老大人许久未晤,到底不觉(与“阁”谐音)老。”钱默然。一日谓诸生曰:“老夫之领学前朝,取其宽;袖依时样,取其便。”或笑曰:“可谓两朝领袖矣。”
吴语“觉”与“阁”同音,用谐音手法讽刺钱入清后不得登“阁老”之位,令人捧腹。所谓“两朝领袖”云云,更是对他不能严守节操的鞭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