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一位焕发卓越光彩的音乐英雄———马友友。
1999年2月10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纽约的第四十九街被换上了新名称———马友友街!这是一个国家对一位音乐家献上的最大敬意,虽然这个名称只能挂24小时,可是这荣誉却是至高无上的,足以证明马友友的非凡贡献早已凌驾在他的音乐才华之上。
这位华裔的大提琴家出生于1955年的巴黎,父亲马孝骏是一位音乐教师,也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小时候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接触音乐,马友友5岁时便可以表演巴哈的组曲。
因为天资出众,7岁开始拜师学艺,9岁就获得茱丽亚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并且在小提琴教父史坦和大提琴家雷纳德·罗斯的栽培下,打下扎实的演奏基础。他的老师在他15岁的时候曾说:“他演奏舒伯特的《琶音琴奏鸣曲》展现了大提琴家的台风与气度,我当场感动得流下泪来。”这时老师已经觉得自己再也无法教马友友更深入的情感技巧。
然而,即使拥有艺术上的非凡天分,马友友一样逃不过青少年阶段性的叛逆、不安、迷惘,年轻的马友友曾一度怀疑自己在音乐演奏上究竟能够做些什么,最后甚至自暴自弃,严重酗酒,生活糜烂,后来他形容那时的自己:“我完全把秩序给搞乱了”、“我那时很疯”。
不过,还好有老师史坦的解惑,于是马友友在16岁那年选择进入哈佛大学专修人类学,除了音乐之外,他还选修生物、社会学及德文,研究杜斯朵也夫斯基的作品。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答案,脱胎换骨,潜心哲学,爱上书法及下棋,喜欢读塞班提斯的《唐·吉诃德》。因为贯通了人生哲学,音乐风格受到很大的影响,更因此共鸣属于他自身风格的豁达人生态度、宽广厚实的人文精神,而这一切,也在他诠释的音乐里被听见。
命运往往充满着考验,1978年,马友友获得费雪奖,前途似锦之际,他面临了严重的脊椎侧弯,几乎无法握弓;幸运的是,一场成功的手术,挽救了他的音乐生命。此后,或许是因为这次死而后生的生命体验,他开始活跃在舞台之上,更推出数量丰富的录音专辑,所有的评价一致认为马友友是一流的演奏大师,他获得了无数的唱片大奖,并逐渐成为乐坛的宠儿,声势如日中天。
马友友,他那兔宝宝般的笑容、亲切的形象、独有的东方魅力在国际乐坛中得以以儒雅清新的中国气质特立独行,再加上非凡的天分和努力,又没有巨星的架势,他的自在亲和纯然发自内心,使得媒体喜欢报导他,更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超魅力音乐家,种种的背景使他成为少有的、不用参加任何世界音乐大赛就已扬名世界乐坛的年轻大师!
大部分人的成功都不是一炮而红,即使是马友友,都是一步步努力积累出的成果。而人们眼中所谓的一炮而红,往往代表着:人们并没有看到你在努力往上爬时的艰苦辛酸与寂寞不堪,只看到那成功灿烂的一面。而一个人的成功也往往不是单单一件事的成功,还要累积生命的其他部分或是其他人生中的杰作,甚至在未来还是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下,就像马友友。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