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四极猜想
历史没有如果,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这是一次再也不能错过的契机。
中央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列为国策,和西部大开发相提并论,东北的战略意义再度凸显。而将东北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这三个经济发达地区等量齐观,以期成为发展的“第四极”,则可以看出各界对东北的寄望之深。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东北曾作出巨大贡献,而计划经济之弊,也在此浸淫甚深。振兴东北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自不待言,但政策的“注入”怎样转化为内生性的变革力量,确实需要考量。在吃“政策饭”,还是吃“市场饭”等问题上,必须求出一个正解。
而政府怎样“正确发挥”作用,确定好与市场的边界,在有为和无为之间寻求平衡,更是关系到改革路径选择的关键问题。一个优良的市场和信用环境,让远者来,近者悦,对于东北的复兴至关重要。
东北改革的艰巨和复杂性还在于,它远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转型中诸多问题,在东北都是需要破解的绳结。哪些问题该解则解,哪些问题当断则断,这考验着变革者的艺术和勇气。
白山黑水,向为英雄辈出之地,今昔何昔,东北复兴定当有时。本报将对东北的改革保持密切的关注。
东北振兴国策出台始末
“东北振兴战略的具体政策很有可能在2003年10月份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或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出部署,现在各部委和东三省都在加
紧调研协商。”8月7日晚,一位权威人士对记者这样说。
8月1日至3日,总理将振兴东北作为国策的高度提出,再次把这个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区域推到历史的前台。
1.两份权威报告
改造东北的课题由来已久。
辽宁省政府办公厅一位官员还清晰地记得,1998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句让东北人振奋的话:加大装备工业的开发力度,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这位官员说:“但真正做起来比我们想象得难多了。和上海、青岛、武汉等老工业基地的突破相比,我们也落后多了。”
报告中则首次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说法。“国家已不得不关注东北问题,同时东北的产业基础又有可能保障它的体制创新。中央制定这一方针站在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社会科学院一位曾参与报告起草的研究员向记者这样分析。
据东北当地官员透露,2003年5月底,总理年内第二次辽宁之行,即首度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