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颠覆人格化交易
虽然,“义乌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少地方都得益于“温州模式”,但现在,这两种模式正在朝着各自的轨迹进行发展,并已大相径庭。义乌人从“鸡毛换糖”的货郎担开始走街串巷,
发展成今天的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华夏第一市”,凭借的是逐利而生的创新力量和对人格化交易习惯的突破。
两种交易路径的不同,为温州和义乌的专业市场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景象。当温州妙果寺服装市场、桥头镇钮扣市场等专业市场迅速地由鼎盛走向没落的同时,义乌小商品市场却在经历了20年的风雨后,持续发展、成长……
每周五,胡汉哥俩总要早早地来到义乌市南门街那座临街而立的清真寺礼拜。
胡汉来自约旦,原名叫阿卜杜拉,“胡汉”是他的中文名。来义乌之前,他曾随哥哥在台湾经商,在那里学会了中国话,后来,哥俩到温州做过生意。2002年4月,他们将公司迁到了义乌。
“这里的经商环境更好些。”胡汉说。
胡汉兄弟俩都是虔诚的穆斯林教徒,这座清真寺是他们常常光顾的地方。随着在当地经商的穆斯林客商的增加,这座清真寺的穆斯林教徒越来越多,那间清真寺也显得有些狭小了。
近来,义乌市政府不仅拨专款新辟了一个占地550平方米的礼拜场所,而且,一座占地10至15亩的清真寺也出现在义乌市的近期规划中。这个消息让胡汉非常高兴,并表示“愿意捐助”。
与胡汉一样,每周五前来做礼拜的成千上万信徒中,来自阿拉伯国家的超过半数。他们都成为了义乌人忠实的客户。
如果你漫步义乌的大街小巷,时常会见到大胡子的中东人,黄头发的欧洲人,黑皮肤的非洲人。这些形形色色、说着各种语言的外商,构成了义乌街道上独特的风景。
“这俨然就是开埠之初的上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史晋川教授这样评价。义乌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其模式特点是什么?
1.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