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晴空万里,天空中见不到一丝乌云。昨晚下了一场雨,仿佛一声令下,一切都清洁起来,空气、街道、房屋和一切生命变得焕然一新。这时,彼得开着车行驶在上班的路上。太阳亮晶晶的,可并不炎热,算是老天爷对他格外欢迎。由于多年在制造行业工作,他已经习惯了在黎明醒来,所以通常他都起床很早,而今天尤其更早。在八点钟,他安排制造部门的一个会议,他手下的经理人员都会参加。他很有信心地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昨天布置的问题的答案。
彼得受bnt电传折磨的程度比其他人都厉害,甚至超过了尼尔。对尼尔来说,不过是和他人一样,为业务方面可能的后果而担忧。而彼得可不一样,他带着个人色彩看待这些问题,认为这关系到他的个人荣誉。他当然知道不应该把问题个人化;他甚至还知道,把个人与工作如此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会最终毁了他。但他无法克制这种想法,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彼得看到朋友和同事都能和实际问题保持远远的距离,感到有些忌妒。他似乎觉得,其他人有一种更大的心智模式,是更加成熟的标志。而他不能只关注大场景而忽略细枝末节,这让他很痛苦。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他也能和其他人一样清晰地看清大局。实际上,正是因为他擅长注意细节,他对大变革可能带来的后果的判断、评价才最为可信。当尼尔对一笔投资琢磨不定的时候,他往往求助于彼得。当西蒙妮遇到紧迫的人事问题时,她也求助于彼得。当托尼遇到棘手的客户,威胁说要起诉公司时,他也会求助于彼得。大家都无一例外地相信彼得说出来的话,连原因都不用多问。要是彼得能够帮忙,他也一定会这么去做。当大图景的结构出现裂痕时,彼得就会提供水泥,来把鸿沟补上。他帮助别人可不是为了个人间的恩德,而是因为他本性如此,他抵制不住“有助于人”的诱惑。但是,他却帮不了自己,难以摆脱失败感,难以摆脱形势恶化时的个人责任感。与过去几年比起来,现在工作中出错的频率要高得多了。他一面回想着,一面在阳光明媚的道路上行驶。他看到路边的房子被昨晚的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在视野中向车后方飞速退去。他注意到前面一辆车行驶得很慢,他看一眼后视镜确信没有车追上来,一加油门超过了那辆车,又并回到原来的车道。
在工作中每晋升一次,他就有一种成就感和更重大的责任感。不过他并没有想太深,任其自然地接受了这些过程。薪水增加当然是受欢迎的,工作也值得去做。他也知道他能胜任,因为每次进步都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但是生活不再像往常那么简单,他不再像当部门经理时那样能控制自如了。作为事后之明,他发现,自从提拔为部门经理后,问题就日趋加重。不过即便那段时间,他也完全控制着局势。而现在,作为制造董事,他越来越经常意识到他不再有控制具体事件的机会了,倒是事件控制了他。
突然,一个穿制服的身影在前方路边出现,急速挥手示意他停车。彼得像往常一样乐于助人,就把车开到靠边的车道上,慢慢停下。他心里猜测是发生了交通事故,大概有人需要帮忙。可奇怪的是,没有看到车,也没有看到任何求助标志。
彼得感到很疑惑。他刚摇下车窗,就看到一个戴大盖帽的人从路中间向他走来。
“先生,您知道超速了吗?在拥挤路段时速达到了四十七英里。”
突然意识到发生的事情,他既有点不敢相信,又有些愧疚。
“四十七?”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