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的工作经历是怎样的?能简单说一说吗?
崔恩卿:我是1983年秋出任《北京青年报》社长,在这之前任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担任过两年的团区委书记。1996年9月奉命离开《北京青年报》,休息了一年多的时间,1998年4月23日到北京市文联担任党组副书记,并担任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和北京老舍研究会副会长,1999年2月份开始筹建和设立第一届老舍文学奖,2000年6月组织评出第一届老舍文学奖,2000年10月开始筹办《北京娱乐信报》,它是由北京市文联下属的一报三刊中的《戏剧电影报》改名而来。当时市文联的报刊在传统报纸思想指导下,不成规模,创办《北京娱乐信报》,也算是北京市文联党组决定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改革。
记者:《北京青年报》应该是团市委的报纸吧?
崔恩卿:是团市委机关报,1981年创刊,1984、1985、1986年面向中学生,进一步缩小功能,1986年我们提出报纸是商品,要面向社会,读者第一,发行量第一。
记者:你什么时候开始决定做大动作的?
崔恩卿:1990年底,从1991年算起吧,我们在海淀区龙都宾馆开会,提出五年计划,我把陈冀、方旭等社委成员找过来,商定了不到几百字的提纲,权且称为“龙都定向”,内容是这样的:
第—条:《北京青年报》今后的发展方向必须从宗旨上有大的突破,定义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纸”,很多人问和传统的报纸有什么区别,要面向大众就是区别;
第二条:走日报化的路子,当时是周报,一周出两期,争取五年之内变成日报;
第三条:建议改名,改为《青年日报》;
第四条:先发展成周四刊,一、三、五做传统报纸、正报,礼拜五做一张周末类型的报纸,进入市场,从此这张带有实验性质的报纸开始逐渐增加刊期。
我们的方案报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志坚那儿(李志坚现任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说有《中国青年报》,建议不要改名《青年日报》,其他都通过了。
记者:《北京青年报》的《青年周末》版办得不错,它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崔恩卿:1991年开始筹备《青年周末》版,副主编方旭做总策划、总负责,用了半年时间,10月份开始出试刊,1991年底正式问世,对社会反响很大。当时我们的设想是如果这份报纸有一万份的零售量的话,那就相当于10万份的发行量,如果有两万份的零售量,就成功了。结果第一期报纸卖了19000份,并不断往上增长,后来有一期卖到几十万份,它相应带动了广告的变化。《北京青年报》1992年完成广告500万元,是在前一年2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的,报社都很振奋,说是相当于中型企业。《北京青年报》的身价也在1992年底到1993年初开始起来了,形成了“新闻冲击波”,在中宣部指示下,北京记协召开“北京青年报现象座谈会”,并出了一本书,叫《北京青年报现象研究文集》,与此同时,人民大学的教授带研究生考察后也编写出版了一本书,叫《新闻冲击波——北京青年报现象扫描》。
我们1993年的广告计划是1500万,在当时的青年报刊界简直是放原子弹,结果1993年底完成了2300万,并带来了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