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北京广电集团加盟,等到最后一分钟
信报的又一次危机发生在2001年5月,京华时报创刊之后。拥有充足资金和强大背景的京华时报,以典型的市场手段运作,在未出报之前已把关于自身的广告铺遍北京。它的面世,让信报已达到一个高度的销量垂直下降,发行队伍发生转移,刚刚培育的广告客户也产生了彷徨。而这时,银行原来答应给信报的1000万元贷款,却没能到位。又一些人走了,又一些人数摇了。
崔恩卿夜不能寐。但当白天到来,他出现在报社时,仍是一派平和。他在全社大会上说:“人才流动是正常的,我们尊重个人选择。对走的人我们热情相送,同样,走了的人想回来,我们也举双手欢迎!”
他还说:“不要责备走的人。他们中,凡是为信报创业做过工作的人,报社都要发给他们一个纪念牌,在创业史中,要写上他们的名字。”
他坚决要求保证采编部门所需要的基本费用,保证报社员工的工资。那一段时期,几乎每一个信报人都想过:报社还能发出工资来吗?可每一个信报人都按时足额拿到了工资,奖金和稿费。
有谁知道,崔恩卿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去运筹维持报社正常运转所需的资金?
终于,到7月,华夏银行给了300万元的贷款,又从东方少年和北京文艺中心借到160万元。460万元到帐,崔恩卿首先做的,是招聘一支千人发行队伍,成立红骏马发行公司,来开拓信报的市场。
惊涛骇浪中,信报的影响在逐渐加大,信报的资产也在迅速增值。多家大集团产生了投资信报的意愿,并和信报开始了实质性的谈判,其中一家是北京广电集团。
2001年8月15日,这对信报来说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中午,崔恩卿请一直热切关注信报的北京广电集团的领导吃饭,特别声明:今天不谈合作问题。可吃完饭,广电集团的同志还是问了:我们的合作怎么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