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青年报刊当前发展的思考
崔恩卿
一、正确认识自我
地方青年报刊隶属于共青团,有一套组织系统,有相当长的发展时期,有了一定的规模,也有了一定的新鲜经验,已成为中国新闻事业有生命力的一支力量。但是总体而言,仍然发展缓慢,缺乏实力,尚未成为中国主流报刊,特别是报纸,还处在生存线上。
出现这种局面,我以为有下述几种原因:
第一,中国国情下的报业管理体制的制约。
1.分工的制约。青年报刊定位于为共青团工作服务,以共青团工作和共青团工作对象为自己的服务范围,即所谓机关报刊。它有别于党报和晚报,也不同于其它社会类、生活类报刊。这样一个分工,人为地对青年报刊的服务对象和报道对象作了过于狭隘的界定。这样一种分工体制延续近半个世纪,已约定俗成,形成了“团报报团”定式。这就出现了办报人望而却步的若干界线,也成了评报人评头论足的理论依据。
2.身份的制约。隶属于共青团的青年刊物,永远和它的名称一样是“小青年”,是报刊界中“未成年”的那一流。“永不成熟”——这就是当今许多人眼中的青年报刊。
3.物质条件的制约。这是先天不足。一无资产,二无人员,缺乏报刊业发展的基本要素,造成青年报刊界长期徘徊。
上述三个方面,对青年报刊韵发展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二,地方青年报人的自我限制。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