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恩卿
一
自1964年参加工作至今已30年。前19年基本上是从事教育和党务工作,做过一年小学教师,当过两年团区委书记,又从事多年党政机关工作。这期间,曾于1974年到1975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一年制大学进修班”学习。1983年奉命调入报社后开始接触报纸工作。转眼就是11年。这期间,又于1988年到1991年参加**北京市委党校三年制走读大学专科班学习经济管理专业,边实践边学习,既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机会把实践经验向理性提升,一举两得,这次学习的毕业论文——《浅议地方青年报业经营之道》就是多年经营实践的总结和提高。后来成为我从事报业管理的基本思路。
二
回顾担任报社社长的11年,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办了三件事。
所谓两个阶段,是讲报纸的发展。
第一阶段,1988年以前。这一段经历了“面向共青团”和“面向中学生”两个过程,从1987年开始,逐渐转向社会各界青年,7年的探索得出一个结论——青年报必须面向社会,服务青年。第二阶段,1988年至1994年。这是《北京青年报》向传统观念冲击的阶段,有几个转折点:一是在1989年的**之后坚决落实市委指示,和团市委紧密配合推出一系列理论文章,扩大了社会影响,稳定了“军心”;二是1990年底报社提出了一个简明发展纲要,即以日报为目标的5年规划,这个规划规定了创办“周末”,逐步增加刊期向日报过渡的步骤;三是从1990年开始的以国情教育为开端的大型主题教育活动,使我们的领导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四是1992年《青年周末》问世,异军突起,一鸣惊人,冲击了报业市场,引发了广告效应,扩大了北京青年报在社会上的影响,形成子“北京青年报现象”。
所谓三件事是指规模经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