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着丰富的报业经营经验,但当崔恩卿2000年重返报业战场时,报业竞争面临的市场态势已和以前大不相同。《北京青年报》的崛起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时期,当时中国的改革刚刚起步,中国报业市场没有现在这么开放,报业界改革开放的意识还不强,报纸到底怎么做还不太清楚。《北京青年报》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报纸,贸然闯入了市场,之所以有“《北京青年报》现象”,是因为在观念上抢先了一步。当《北京娱乐信报》创办时,已过了十几年,报业市场相对成熟了,特别是北京的报业市场。此时的报业竞争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读者和广告商面临更多选择,报业的生存和发展将更加困难。报纸的进入门槛很高,市场竞争压力变大;一张新的报能不能办成,需要市场竞争,能不能存活也要看市场竞争。崔恩卿面对新的报业竞争形势,又更新了许多办报理念,这些理念都带有很强的“崔恩卿色彩”。
一、改造之路
北京市文联原有一报三刊,崔恩卿1998年到文联以后,就看好了文联的这些资源。崔恩卿在文联党组会上,提出了“文联的文化产业”这个命题。他说:文联的报刊是文联的重要财富而不是负担。它们可以发展,也可以做出规模,可以既带来社会效益也带来经济效益,从而成为文联的文化产业。但是它们需要改造。
崔恩卿当时就注意到社会各界都在盯着报纸,当时北京市场上曾经有过一个叫城城文化集团,老板叫刘波。他准备收购66家杂志,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传媒收购计划,其中《希望》杂志也是在他的麾下。另外一些资本也在关注报纸,崔恩卿曾参与经历的《北京青年报》、《天津青年报》、《浙**年报》、《四川青年报》,从97、98、2000年都在不断做这样的扩张。《浙**年报》经历几起几落,北大文化先是投资《京华时报》,后来又投资《上海青年报》,业外资本都在关注着报业、关注着媒体。崔恩卿认为文联拥有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
1999年11月11日,崔恩卿在与《戏剧电影报》编辑部座谈时,就初步提出了他对该报的改革设想:
1. 思路:文化产业
1影视、文化、娱乐、新闻纸
2立足城市,扎根北京,面向大众
3报纸市场化,经营广告化
2.机制:
1建立企业化管理新机制。吸纳资金,加足马力,全力推进。
2健全内部分配制度,以启动员工的活力。
a.按劳联效分配制
b.广告达标奖(编采)
c.发行达标奖(发行部)
d.广告提成奖(广告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