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崔恩卿: 崔恩卿报业经营之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3节 《北京青年报》成熟发展期
    从1996年起,《北京青年报》进入一个成熟发展阶段。1996年8月崔恩卿因《北京青年报》的“娃哈哈中毒事件”报道离职,但是他奠定的基础使《北京青年报》在往后几年都稳居北京报业市场的前两位,广告额更是长期占据第一位。1996年《北京青年报》的广告额达到近亿(8700万),利润达到1000多万,已达到一张成功都市报的经营要求,初步显现大报风范。

    1996年,《北京青年报》突出了发行是报业经营中心环节,并积极筹办起了北京小红帽报刊发行服务公司。该公司在1996年8月8日成立,迅速成为在北京乃至全国报业里最先进的报刊发行企业之一。崔恩卿为《北京青年报》所做出的这种战略选择是正确和富有远见的:在现代报业的竞争中,内容必然趋向同质化,靠内容上的“独家”和“精彩”难以保持长期优势,而发行渠道则是把内容送达读者的关键。北京小红帽报刊发行服务公司的总经理刘涵后来提出了:“得渠道者得天下”。指出在都市报内容严重同质化、信息社会带来信息共享的情况下,渠道成为都市报竞争中的关键因素。2000年以后,《北京青年报》能够抵御住几家新兴都市报纸的冲击,和它具有一个成熟稳固的发行网络是分不开的。

    1996年,崔恩卿提出,发行工作是报业经营的中心环节。当时发生了“娃哈哈中毒风波”,报社处于整顿时期,报纸“生死未卜”,崔恩卿个人去留未定。这时崔恩卿仍然做出了从1997年1月实行自主发行的决定,毅然抛弃弊病累累的邮发体制。应该说,这体现了他的魄力和对待《北京青年报》事业的无私精神。

    宋建武曾提出,报业的发行是报业经济中的生产环节。他认为:“现代报业以采集和传播新闻及其他各种信息为手段,吸引受众,获得社会声誉,形成传播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并以此为基础,生产出报业的最终产品——广告服务的使用价值。报业将广告服务出售给广告主(广告客户),最终实现报业的价值补偿和资本增殖。因此,从根本上说,现代报业是出售影响力的产业。这也就是说,在现代报业运作中,新闻并不是商品,真正作为商品出售的最终产品是报纸的广告服务。”他的这段话精辟概括了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也突出了发行在报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