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人才本身来说,找到一份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工作也应该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即自己实用于公司,工作实用于自己。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盲目之中跳来跳去,也不会因为过高的期望与过低的现实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更不会站在过高的门槛之外张望,如果你想进得去,只有修炼好内功,让自己变成更为优秀的人才,才是硬道理。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三国时候的著名谋士徐庶在刘备手下绝对是个人才,但到了曹操那里就绝对称不上是人才了。可见,选择人才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适合本公司的,而不必是最好、最优秀的人才。换句话说,优秀的人才不一定就是适合本公司需求的人才,就如同挑选鞋子,与鞋的做工、质地相比,合不合适才是第一要义。因此选择人才务求实用为先,选择人才的核心是找合适的人,只有合适的人,对企业才是有价值的,选择优秀人才更是如此。
优秀是个相对概念,对企业来说,合适的才是优秀的。选择合适的人才,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企业步入稳步快速的发展当中。由于每个公司都以自己独有的生存方式、已有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得以存在,并采取适宜的方法、适宜的工具从事管理。若是招聘的人才不熟悉自己的行业,不了解公司的各种流程,优秀就无从谈起。
合适就是最有效的。举个例子来说明:某一西方著名足球教练取得的成绩斐然,其执教过的球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时声名远播,于是乎陷入困境中的中国足球不惜重金聘其为中国足球教练,企望其为中国足球把脉,视其为救世主。可事实怎么样呢?该教练的确倾尽心血,力图改造中国足球,但几年下来,球队成绩毫无进展,该教练不得不在一片怨声之中灰头土脸地离开中国。为什么?很简单,他的能力无庸置疑,但他的思维在中国行不通,更不了解中国足球的实际情况,换句话说,他不适合中国足球,结果当然会失败。
已有无数成功的案例证明有效管理的原则: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很多企业如同朝拜似的向优秀企业学习、取经,但是结果成功的只有一个海尔、一个微软。这只能验证了:寻找合适于自己企业的管理方法,才是最好的,一蹴而就、简单模仿结果是无效的。因此,企业选择优秀人才,或优秀人才选择企业时,都应该首先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弄清自己的需要和擅长所在,选择并且执著地经营适合于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最好的。
适合于自己的人才,才是有效的实用的人才,其关键在于“合不合适”,即能否在合适的环境里,正确地使用了合适的人,遵守适合于这个环境的规则,并以合适的方式坚定而执著地予以实施。
另外,一些公司在起步阶段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战略锁定在“合适”之上,一步一个脚印,务实求进,稳健发展。然而一旦顺利步入上升扩展期,就很容易偏离“合适”的准则,总以为自己什么都适合做,有些人才挑选公司时也存在着这样的观点。其实,真正适合于自己做的事并不多,适合于在小河里成长的小鱼,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大海里争高低,而大海里的大鱼也没有必要眼热小河里小鱼的悠闲。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