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这些先驱们所面临的可以说是列宁主义的困境。和列宁一样,他们热诚地相信历史的“客观力量”向可预知的前景发展的观念。也和列宁相似,他们因这种客观力量不能在中国的现实中起作用而愤怒。如果过去的历史可以归因于客观有机力量,那么对于现在的更加适合的比喻就是,历史是先已存在的道路或梯子。目标是先定的。这样的信念仍然鼓舞人心,而沿着这条道路引导中国的责任也还是落在这批新“智者”、“先知”和“先驱”身上。
尽管普遍的风气是从根本上否定新近的历史,当我们转而研究思想先驱们对未来的积极想象时,我们注意到了他们之间的重大差别。关于下一个历史阶段的需要——以近似日本明治维新路线的君主政体为中心点的某种现代化方案——他们大体上似乎是一致的。但康有为和严复的取向却很不相同。严复期望遥远将来的人类大同,但当前他的注意力却牢牢集中在具体研究使西方——尤其是大不列颠——达到现在高度的物质技术和社会结构的机制方面。中国思想先驱的任务就是掌握技术、制度、基本设施知识的严肃的科学任务,这些知识将导致个人发挥其身体、心智和道德方面的能力,并增强这些能力以服务于国家社会。这一切都涉及实际利用英美自由主义的许多学说。需要建立官僚政治、法律、经济和教育的合理化体制,从而造就“新人”(梁启超所说的“新民”),新人的所有创造能力和才干将在为国效力时得到发展。严复通过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应是上述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他常常以一种真诚感人的语调祈求自由,但他的感染力主要在于明智的专家治国方面。
当我们转而研究康有为时,我们发现他包罗万象的精神-道德想象使他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染力,尽管他所接受的历史下一阶段的现代化方案接近于上述方案。他的乌托邦似的想象使他很快跳越现代西方所提供的未来模式,而达到他自己完全不同的天道的想象。当我们现在研究他的乌托邦著作(《大同书》)时,我们注意到,虽然它可能深受19世纪西方社会主义文献的影响,但文中却有一种明显的佛-道因素。未来的乌托邦就是人类大同,使人们彼此分离的一切家庭、阶级和国家结构,连同其使人们生活承担的义务,在大同社会中都将消失。不过这些结构的消失不是为了使“个人”脱离社会,而是为了把人们融合进不再为种种障碍和界线分隔开的人类整体。甚至更为奥妙的是,这样渗入茫茫人海之中可以最终导致受苦的人从个人生存本身的束缚中更全面地解放出来。虽然康有为和他的追随者谭嗣同关心科学和技术,但他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却是把历史看成通向精神-道德解决的一连串精神-道德上的紧张事件。这种想象和严复不远将来的“专家治国”想象形成了对比。1这两种形成对比的想象对将来有很大影响。
当然,正是严复和梁启超介绍了能动的进化原理这种引人注意的新看法——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不管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作为生物科学的达尔文主义的联系怎样可疑,这种令人震惊和引人兴趣的新学说当时却注定要成为改变中国道德价值观的根源。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进程,无论应用于个人或国家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都需要对人有一种新的看法。物力论、进取精神、坚持己见、施展才能——所有这类活力过去一直受到一种道德原则的压制,这种道德原则扶植的是和平、和睦、隐忍和服从——这时都应受到赞扬。尤其需要的是能人智士之间的那种经济竞争和“生存斗争”,这似乎符合自由主义的观念。当把这种观念应用于国家冲突时,这种观念便表现出更加激进更为可怖的面目。当然,作为进步动力的集体斗争的主题最终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找到一种不同的新的体现方式。
对于根据现代西方背景可能想象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经济上的个人主义主张,中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一点也不赞成。从一开始,它就不能阻止人们对于现代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兴趣或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批判的兴趣。在精神上,康有为的乌托邦想象无疑是“趋向社会主义的”。梁启超既是他先前的导师康有为的代言人,也是严复的代言人,后来变得有点前后矛盾,他是中国讨论社会主义和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批判的第一人。严复本人提倡亚当·斯密学说,并不是由于热烈赞成古典经济学的原理,而是出于一种“现实主义的”想象,资本主义是实现工业发展的进化动力。1905年以后,梁启超在和革命者争论的过程中回到了这种看法,不过他仍然对下述想法感到兴趣:和自由主义相比,国家社会主义能够控制和加强经济,与此同时还能消灭经济上的不平等,可以使中国在错综复杂国际事务中成为更有力的战斗者;自由主义由于强调引起分裂的个人和集团的利益,最终只能削弱国家。
无论是否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结合在一起,事实上,伴随对于社会主义的兴趣出现了一种对中国过去略为温和的态度,这种态度似乎和上述对过去的控诉正好相反;与这种态度相联系,开始站在“更高的”立场上对当代进行反资本主义的批判。如梁启超和孙逸仙坚持认为的那样,在中国,人们总是以为统治阶级会关心民众的生活。中国从未经历过以尖锐的阶级差别为标志的真正达尔文主义的西方历史。中国将来有可能利用“落后的有利方面”(后来反映于**关于中国“一穷二白”的想法)以避免西方资本主义某些极为可怕的后果。严复仍然比较坚定地相信斯宾塞给予他的启示,依旧认为,被认定为西方历史标志的严酷冲突、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竞争正足以证明西方文明更为合理。中国需要集体的活力,也需要个人的活力。
1 见李文逊:《梁启超与现代中国思想》,以及他的《儒家中国及其现代的命运》。 2 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份英文资料,见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向》。 1 这种相反的情况不是完全没有历史先例。在王安石等的著作中可以发现这样的话题,救世菩萨不是通过宗教怜悯心,而是通过社会-政治的转变来拯救世人。 2 李欧梵引自郭沫若所译歌德著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序引》,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浪漫一代》,第183页。 1 的确,严复自己的思想中存在多少有些不同的道-佛因素。见许华茨:《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特别是第10章。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