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新政”(2/2)
    为了更有效地征收赋税,征税者根据其征收的赋税超过1307年赋税限额的比例论赏。为了稳定粮价,在各地建立了“常平仓”;从长江流域海运的粮食额在1310年则增加到293万石。3为减少政府开支采取的措施很少,只是有限地减少了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和通政院主要官员的员数和裁减了各机构的冗员。4

    总的说来,尚书省及其设计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早在忽必烈朝的建立尚书省的尝试,已充分证明了是不得人心的举动,并留下了高压和盘剥的公众印象。因而尚书省自始即遭受强烈反对。右丞相塔思不花和御史台官员曾反对尚书省的设置。5海山的老侍从、右丞相亦纳脱脱以及出身汉儒的官员敬俨、张养浩、高昉(1264—1328年)和御史台的官员都对尚书省的政策提出了强烈的批评。1有些受命到尚书省任职的汉人官员拒绝履任。2此外,尽管新政策可能成功地增加税收,纸钞的过量发行和盐引价格的急剧提高,势必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并使物价涨幅更高。3

    欲解决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势必大量削减宫廷和政府开支。但是,这不仅与海山的既定政策背道而驰,亦会引起贵族和官僚的强烈不满并遭到他们的反对。海山为解决财政困难选择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但是他采用的通货膨胀方法实际上恶化了他的政府所面临的问题。无论如何,改革并没有机会展现结果,因为它仅仅实行了16个月;海山于1311年1月去世,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当年初春即位,废除了所有改革措施。

    6 关于尚书省的历史,见[15]青山公亮:《元朝尚书省考》。 1 [653]《元史》,卷22,第488—489页。 2 [653]《元史》,卷23,第513页。 3 关于脱虎脱,见[687]柯绍忞:《新元史》,卷199,11b—13a。关于三宝奴,见[610]程钜夫:《雪楼集》,卷2,11b—12a。 4 [653]《元史》,卷15,第319页;卷17,第366页。对虞集所撰乐实碑文的摘要,见[676]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16,29a—b。 1 关于币制改革,见[653]《元史》,卷23,第515—520页;卷93,第2370—2371页;[441]舒尔曼:《元代经济结构:〈元史〉卷93—94译注》,第139—140页;[127]傅海波:《蒙古统治下中国的货币和经济:元代经济史研究》,第57—59页;[477]南希·s.斯坦哈特:《元代中国的货币流通》,第68—69页。 2 [653]《元史》,卷23,第520页。亦见[296]前田直典:《元代纸币的价值变动》,第118—120页。元代盐价的研究,见[790]陈高华:《元代盐政及其社会影响》。 3 [441]舒尔曼:《元代经济结构》,第124页。关于海运粮食,见[774]吴缉华:《元朝与明初海运》。 4 [653]《元史》,卷23,第511、520、522页。 5 [653]《元史》,卷22,第488页;卷23,第513页。 1 [653]《元史》,卷23,第518页;卷175,第4091、4094页;[687]《新元史》,卷201,第156页。 2 [613]马祖常:《马石田文集》,卷12,第146页;[653]《元史》,卷176,第4168页。 3 [630]长谷真逸:《农田余话》,上,6b。[733]全汉昇:《元代的纸币》,第403页。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