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传奇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如戏人生
    人生根本好比一场戏,台词念得不对,不知进退,就没有资格站在台上,何用叹五更怨不遇。

    亦舒《西岸阳光充沛》

    女人是什么?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确定的问题,这就更使这个问题显得魅力无穷。

    人生又是什么?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看得透、说得尽的谜,这就更使这个问题显得奥秘万千。

    有趣的是,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女人与人生永远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众所周知的这一点却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它被许多与此相关的东西淹没了,取代了,假借了。

    人们注意到爱情和死,称之为永恒的文学主题,许多作家在这两大主题上呕心沥血,写出许多不朽名作。

    他们精细地刻画在死亡的恐惧或者爱情的颠狂中,尔虞我诈的男女勾当中的男人和女人。从而淘洗出一个基本的文学倾向,或者称之为社会学范畴:男性中心——女性只是亚当的一根肋骨,而创造亚当的上帝是男性。

    多少个世纪的中外文学,包括女性作家们创作的以女性为主体的文学作品,都自觉木自觉地受到这种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思想的左右。她们的文学创作,大抵是在男性中心社会压迫下不幸生活的写照。她们对于自身不幸的认识,并未超越具体的现象,穿刺男女不平等的核心问题。

    沉重的男性压迫,强化了她们泄怨的文学情绪,或者反过来诌媚男性,后果堪虞——

    只是以改装男子求功业为,而功业成就后,不能不仍旧雌伏,顺从她的丈夫,助她丈夫娶得三妻四妾,以不妒为最好的妇德。这种冒牌男性的女性,简直还是没有的好。

    谭正壁如是说。

    李达则认为:

    四方门户洞开,潮流所激,汹涌澎湃,无论何种机会;只有顺应的,决不可以抵抗的。况且我们中国的国情,比欧美更有解放女子的必要。所以为女子应该知道自己是个”人”,赶紧由精神物质两方面,预备做自己解放的事。

    当亦舒发现不可能有男子在”生活上与心灵上照顾一个女子”时,她赶快地,切实地寻找现代女性的人生之路。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智慧的、矛盾的、缺陷的、鸡胁的、无奈的、无可无不可的……

    她的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三十岁左右的知识女性。她们不是都市的新生代,没有多少青春可以挥霍。愈是感到岁月流逝,愈是要牢牢抓住现在和当下。

    她们也许未必有勇气将自己视为某种新开端,却一定会把脚跟深深地踩入”现在”的土壤。对她们来说,”现在”是一个稳固的据点,由这个位置可以自由地前后观望。

    与上一辈相比,她们毕竟拥有更好的时光。”古典虽自爱,今人已不禅”,传统的美德,无论多么为人称道,无论怎样被人们反复咏叹,最终像进化论一样,将在现代人身上消失得荡然无存。她们会用伤逝的眼光目送前华蹒跚的背影离开生活的舞台。

    但是,她们又如何去跟更年轻的一代人相处呢?亦舒对如朝阳般焕发的年轻一辈尤其情有独钟,那一代的青春活力让人羡慕不已。在年轻人那里,一切都是清新的,如郊外早晨树枝上凝结的露珠,一切都是美好的,如田野上蓬蓬勃勃盛放的花朵。

    面对年轻一代人更加直截了的**方式,她们既害怕又羡慕。

    如徐佐子看马利:

    对马利来说,连三十岁都是不存在的,更不用说是上一代的恩怨了。她没有时间去爱也没有时间去恨,她活在自来的幸福中,不必兼顾别人的错误。

    《她比烟花寂寞》

    又如子君着安儿与她的小男朋友:

    两个孩子在一起仿佛有无穷无尽的乐趣,他们的青春令我差煞。这是真正自由的一代。想到我自己十六七岁的时候,老母忽然瞎起劲地管教起子群与我来,出去与同学看场七点半总要受她盘问三小时,巴不得那个男生就此娶我为妻,了却他心中大事。对老母来说,女儿是负担,除非嫁掉,另作别论。

    更让子君吃惊的是,那小破男孩还会开导她:

    ”看看我与小安,我们在一起这么开心,但很可能她嫁的不是我,我娶的亦非她,难道我们就为此愁眉不展?爱情来了会去,去了再来,何必伤怀。

    《我的前半生》

    这种一言难尽的复杂心态其实已是她们觉醒的前奏,显然时时从心底透出虚弱和无奈。

    好在年轻一代尚未抢人舞台的中心。在线性的时间链条上,她们牢牢地占住了”现在”,可不可以轻易地将其托付给未来呢?那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自然,亦舒给她们创造了一个宽阔的舞台。

    人生如戏。她们必须背好自己的台词,走好自己的台步。在与”他者”的比照下,她们也该展露出她们自身的特质了。

    经济的独立,首先成为了她们能挺直腰杆的第一步。

    传统的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多半是男人去外面找一份职业,而女人的职业则是留在家中。如此一来,女人便陷入了经济无法自主的困境中。即使同样外出工作,女人往往必须选择能够兼顾家务的工作,而这种工作自然很难供给她们足够的经济基础。

    过去,即使是在家庭资源分享的提倡下,家庭的钱财也并非由成员平均共享。女人倾向于优先考虑丈夫和小孩的需求,把自己的需求摆在最后。当家用开销吃紧时,她们可以牺牲自己的食物、衣服和其他必需品。女人很少像男人那样有自己支配的金钱,而且觉得若把家用钱花在自己身上,就好像剥削了她们的孩子。

    ”太太惟一能心安理得花钱的时候,就是买家用食品与小孩衣物的时候。”这并不是一家之言,放眼世界,家庭主妇大抵如此。

    亦舒却看不得她的女主角受这种委屈。她们以能干的为多。

    倚赖性越重,跌倒机会越大,寄望过高,则失望越甚。

    若果找到一个周到体贴的男伴,认为照顾爱护女伴是男性的责任,那太好太好;如不,大可独自驾驶一辆吉普车去跑天下,自得其乐。

    真的要求男女平等,先要舍得放弃许多女性特权。尽义务,负责任,并非易事。

    《两个女人》中,施扬名和任思龙的一段情最后无疾而终,导火线也是因为经济问题。

    任思龙的经济环境比施扬名好得多。施扬名打算离婚,但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坏人,他要负起分居妻子和孩子的生活费,又想凭自己的能力和任思龙组织二人世界,当然就捉襟见肘。

    任思龙不见得会陷他一块捱苦。

    由贫困到奢华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由奢华回复普通,见谁开心过了?

    话不投机,任思龙会说一声”拜拜”,回她石澳海滩豪华舒服的别墅。

    她不会接受施扬名的说辞了:”可是我只配住大厦中的小单位,我就是那么一个人,思龙,你如果爱我,你不会反悔。有什么事,请你与我辩白,请你不要一走了之,表演得那么潇洒。”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