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意义上说,即将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施宣圆等主编的《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续)》确实是一本提倡献疑精神的书。一提及此恐怕会引起一些读者望而却步,怕它过于繁冗的考据及艰深的勘误,弄得自己的兴味索然。其实这一担心是多余的。显然,主编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力求使书中的每一个疑案“三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
兼顾,“二悟”(领悟中国文化的奥秘、省悟学术研究的思维方式)同存,“一书”(内容翔实的可资参考的工具书特点)彰明,以适应各个层次的读者的需求。
通观《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续)》,知其分门别类,几乎涵盖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真可谓是一部万宝全书。如书中列有“有没有过尧舜禅让”、“雍正皇帝是否改过遗诏”、“袁世凯告密导致了戊戌政变吗”之类的宫廷秘闻。尽管这些内容,过去的中都有过描述,或被编为剧本,多次搬上舞台演出;或被编为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在扑朔迷离之中,撰写者能一一道来,最后让你再去思索。又如“马谡该不该斩”、“郑和下西洋的使命是什么”,“林则徐是病死还是被人毒死”之类的名人悬案,也常常是街头巷尾的谈话内容,撰写者则在提出可供参考的资料中,显出了披沙淘金的功力。另外如“《**宣言》最早中文全译本于何时初版”、“古代第一部兵书是何书”、“中国农民为什么嗜爱红色”、“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等等,撰写者既提出了更为接近事物本源或事情真相的说法,又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总之,书中所列的疑案或换一种说法,类似“哥德巴哈的猜想”,都有前人探赜索隐、穷深致远的痕迹,也有后来者的释疑,都为今后好学深思者承继前人的研究作了铺垫。诚如上海社联名誉主席罗竹风同志所说的:《千古之谜》,“把广大读者领到学术研究的十字路口和新天地,由好奇而探索,从新的出发再进行更深的研究。”更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此书是多作者撰写的,但施宣圆等主编注意了所写内容的知识面、段落安排的合理性、陈述文字的通俗度、疑案设置的巧妙点,使人拿到此书就想读,并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油然而生,往往开动脑筋,对其中某个疑案跃跃欲试,到了不能自己的地步。这也正是此书不同凡响的地方。书中每个疑案均无人为定见束缚读者的思路,也无终极的宣判堵塞读者的研究,只有探索者留下的思索痕迹。每个试图“补苴罅漏,张皇幽吵”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是在聆听良师的指点,或是在与益友切磋,然后可让智慧的常青藤再向上攀援,令胆识的向阳花吸取更多的阳光。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说过:“一个思考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从《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续)》中,读者将结识无数这样的人,并使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这种既讲耕耘,又促收获的做法,不啻将此书的品位在无形中提得更高。
处在市场经济开始形成中的中国,我深深地感到,人间要好书,并欣然认为《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续)》就是一本提倡开创性思维的好书。我十分乐意地接受了施宣圆的盛情邀请,写了此篇小文。我认为《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续)》比之于提婆投入龙树钵水中小针所提倡的追求更为现实,更加实用,也更见智慧和胆识。它将培养出中国的哥白尼、达尔文、爱因斯坦,并使中国文化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更显光彩。
1992年10月(此文作者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千古之谜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