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把脑和心分开了。简单的说,脑是思考问题、存储信息的,而心是控制情绪的。有人数学成绩好,再难的题目他都能解出来,这就是脑子很灵,为什么呢?因为除了先天因素外,就是他做题目做得多啊,脑子经常在数学上转,时间长了也就灵了。我的头脑虽然在数学方面不够灵敏,但记忆力还不错,只要是我喜欢的文章,读三四遍就能背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经常背文章啊,越背记忆力也就越好了。康熙皇帝记忆力更好,他跟一个外国传教士一起出去打猎,看到一种鸟,就问这位传教士用法语如何称呼这种鸟的名字,这位传教士就告诉他了。三年以后,他们再次看到这种鸟,康熙竟然信口用法语说出了这个鸟的名字,这位传教士大为惊叹。康熙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呢?据史料记载,康熙读书是非常用功的,对于经典,他要先读120遍,再背120遍,如此高强度的训练,练就了康熙天才的大脑。没听说他用脑过度!
那些因读书而发疯或成了书呆子的人,又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他们在高强度脑力劳动的同时动心了,也就是动了情绪、动了性子。那位文学青年,怀揣热烈的文学梦,但投出去的稿件都如同石沉大海,梦破了,有多大的希望就有多大的失望,心灵经受不起这样的打击,又怨又恨,可不就疯了?这是阴火性格导致的典型心系统病啊。还有那位拿着书出去讨饭的书呆子,也是心灵受打击所致,根本不是用脑过度的缘故。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仅仅是用脑而已,心不能动。也就是说,你把该学的学会,该背的背熟,就可以了,不要有心理上的压力,也不要有嫉妒心。学生心思单纯,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容易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很多家长不能启发孩子如何用脑,如何平静地、祥和地享受用脑的乐趣;他们只会动心,见邻居家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了,听说同事的孩子考了全市第一名,回家就开始教训孩子了:“你怎么就没有一点压力呢?”“你怎么就连一点嫉妒心都没有呢?”好像“压力”和“嫉妒心”是学习进步的动力。其实是他自己的压力和忌妒心在作怪,无处发泄。家长一动心,孩子也会动心。压力和嫉妒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是有促进的,但同时也给孩子的心灵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从此他就不能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了,他要把很多心思放在感受压力和嫉妒他人上:看到社会竞争激烈,他会为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看到别的同学成绩好,看到别人取得了成功,他会嫉妒。这种情绪愈演愈烈,终于造成畸形。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