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长在头顶和脚下的人永远看不见别人脸上的表情。
韩非子曾说:“向君主进谏,最忌讳的便是当面触犯。”
春秋时代的齐国宰相管仲深明这个道理,所以在进谏时总是察言观色,等到适当的时机再从旁进谏。但是有一次,他稍不小心,还是触到齐桓公的“逆鳞”。
当时,管仲审核国家预算支用的情况,发现宴客费用居然高达三分之二,其他部门的经费只有三分之一,难怪会捉襟见肘、效率不高。他认为这太浪费,此风断不可长。于是,管仲立刻去找桓公,当着众臣的面说:“大王,必须要裁减招待费用,不能如此奢侈……”
话未说完,没想到桓公面色大变,语气激动地反驳说:“你为什么也要这样说呢?想想看,就是因为款待那些宾客稍微隆重了些,其目的是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他们回国后才会大力地替我国宣传;如果怠慢那些宾客,他们一定会不高兴,回国后就会大肆说我国的坏话。粮食能够生产出来,物品也能够制造出来,又何必要节省呢?要知道,君主最重视的是声誉啊!”
“是!是!主公圣明。”管仲不再强争,即刻退下。
如果换做是—个忠义顽强好辩的人士,继续抗争下去,可以想像会有什么后果。管仲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善于察言观色。他从桓公的脸色和语气中察觉到此时桓公心情不佳,不会接受劝谏,自己应做到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当止则止,于是他不再继续损害君主的尊严,而是在后来的工作中慢慢影响桓公,使问题逐步加以改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