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事先张扬的收购事件(1)(2/2)
    中国的汽车公司在打造自主知识产权汽车路上喋喋不休地争论了多年仍毫无建树的情势中,上汽集团的海外计划不能不让人侧目:它计划在今后三年生产5万辆自有品牌汽车,尽管它在2003年仅仅生产了不到3 000辆自有品牌的汽车,而其中没有一辆轿车。而到2010年,它希望跻身全球十大汽车制造商之列。

    捷径便是收购海外的汽车制造商。从2004年初开始,上汽与在全世界疯狂寻找拯救者的罗孚开始合作谈判。事实上,上汽自一开始就牢牢控制了谈判的主动权,并最终将谈判对象引导至自己想要他们到达的地方。

    罗孚设计总监彼德·斯蒂芬斯(peter stevens)这样回顾自己曾经参与罗孚同上汽的谈判:在上海,晚上他们被带到非常高档的饭店享受晚餐,中国谈判人员不断向他们敬酒,他们不仅喝了茅台,还有很多葡萄酒,而中方人员很多时候只是举起酒杯,却没有像英国人一样一饮而尽。“晚饭过后已经接近午夜,我们又被带到了酒吧,我们每个人都几乎喝醉了,这个时候他们开始跟我们谈生意了。”

    但是彼德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被欺骗的感觉,他说:“中国人只是非常聪明,知道如何为他们创造优势。”

    2004年6月16日,上汽集团与罗孚签署了一项长期合作的战略性协议,谋求全面收购罗孚,其中约定先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将几乎罗孚汽车所有未来车型纳入合资企业开发、制造,拓展以中国市场为重点的罗孚全球汽车市场。

    上汽将收购罗孚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国内舆论大哗,普遍认为上汽是钱多发晕。一位资深的汽车人士表示:“宝马玩不转的东西,上汽能够玩得转?”但是如今回过头来看,他感叹,或许上汽一开始就制定了达到目前效果的收购计划,即先画一个大饼,让谈判对象无限向往,然后在此基础上慢慢与对手周旋,最后以最便宜的成本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以及廉价的生产线。

    对于战略合作协议这张大饼,罗孚汽车管理层认为这个协议对于罗孚命运的影响,将比他们当时从宝马汽车公司手里买到罗孚还要重大。2003年罗孚在整个欧洲市场的份额不到1%,共销售14.5万辆,而2000年从宝马独立出来时,年销量还有将近20万辆。也因此,2004年8月23日,罗孚汽车董事局副主席比埃尔对外宣称:“我们非常高兴上汽集团有兴趣获取我们公司的股份。”

    罗孚汽车的衰败史,上汽不可能不清楚,而且在做任何一项大收购前,不可能不对被收购对象做彻底调查。上汽的财务顾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向上汽提供了一份报告,说罗孚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破产。而来自毕马威、德勤等其他咨询公司的分析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上汽并没有知难而退,反而利用这一困难局面迫使罗孚不断妥协。

    尽管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口袋干瘪连年亏损的罗孚却是希望财大气粗的中国新富能够并购自己,但是因为罗孚惊人的困难局面,它自然没有理由不同意上汽提出的先行合资的收购策略。上汽的合资要求确实非常符合情理。上汽当时告知外界的是,它所要做的是合资而不是并购。因为收购需要承担很多额外的东西。

    2004年11月20日,罗孚单方面公布合资方案。上汽以10亿英镑出资占据合资公司70%股份,而罗孚则以现有的技术研发平台、工厂等出资占有剩下的股份。几乎罗孚所有未来车型都将在合资企业开发、制造。合资公司将同时在中国上海和英国长桥拥有两个制造基地。中国工厂年产80万辆,长桥工厂还是20万辆。双方确定未来罗孚主要负责欧洲市场的开拓,而上汽则负责亚洲市场的推广,双方还将联手进入美国市场。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