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西门子移动的厄运之轮(1)(2/2)

    2005年4月中,西门子通讯终端事业部的副总裁苏国能(carsten suckrow)也亲自披挂上阵,在国美一家卖场担任临时促销员,推销价格在千元左右的数字无绳电话,场面十分热闹,而在不远处的原西门子手机柜台,百无聊赖的销售人员却打起了哈欠。

    早在2003年西门子手机在全球和中国出现疲态时,咨询公司麦肯锡就曾建议可以适机考虑淡出中国市场,其中给出的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是,西门子手机无论从外观设计还是内部功能,都没有真正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但西门子内部“不少德国籍的研发人员至今还认为,按照工程师式开发思路做出来的手机是符合公司对市场判断的”,一位离职的中方研发人员批评说。在2000年左右,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s**c)曾做过自1993年公司成立以来时间最长、开销最多的一次市场调查,认为中国手机用户会更加细分。在18~26岁的年轻人中,产品的个性化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另外女性用户也将大大增加,这两部分人群加在一起,将会是手机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其时,西门子仅在北京有一个小规模的本地研发机构,无法承担整套设计研究的重任。尽管这种对市场的判断直到现在看来都是正确的,西门子却只能拿一些在德国总部的成品在中国市场销售。

    这类手机不可避免地带有德国产品的特点——质量一流,但缺乏变化。然而由于这些手机圆弧型的设计相较市面上清一色方方正正的产品有新鲜感,而且其菜单设计比较简单,左右两边收发短信和主菜单的按键适合年轻人方便的需求,再加上色彩还算亮丽、手感比较好,最初的市场效果也确实不错,在连续推出1118、2118、3518系列、3508系列、6618等针对年轻人的产品,以及3618、8008等针对女性用户的机型后,市场份额迅速飙升,达到了13%,位列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之后的第三名。

    在随后的两三年中,西门子高层更坚信公司找到了成功的关键,并坚持拿德国产品到中国销售。虽然在北京的研发中心也开始扩充人数,一度曾达到了400人的规模,但大多都是改良工作,“主要是为德国来的机型做中文菜单,以及一些局部修改,总体不能改变德国式的味道。”一位中方研发人员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