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扬扬自得的英特尔不得不承认一种现实:自己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处理器的运算缺陷,而是整个业界与消费者对英特尔的信心。
聪明的英特尔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即调整了它的应对措施,不再去解释这种错误有多大,而是果断作出决定:免费为所有用户更换问题芯片。在花掉英特尔近5亿美元之后,这场风波平息下来了。
危机过后,英特尔对自己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什么因素使一个小小的浮点错误最终导致5亿美元的损失?第二,奔腾处理器的浮点问题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还是发展道路上遭遇的转折信号?
一年之后,英特尔的总裁格鲁夫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第一,“intel inside”策略改变了用户与英特尔的关系。消费者相信,只有装了英特尔处理器的计算机才是“最优”的,结果当处理器出了问题的时候,用户不去找ibm这样的计算机制造商,而会直接找英特尔。
第二,英特尔的快速增长使它成为世界第一大处理器制造商。过去是英特尔受控于生产商,而现在则是英特尔在控制生产商。
将这两大因素结合在一起看,英特尔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芯片制造商”,“intel inside”也已经成为一个消费品牌,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就不再是产品问题,而是对品牌信心的危害。
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新规则”的存在,英特尔总裁格鲁夫感到“出了一身冷汗”,他向英特尔的员工大声呼喊:浮点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英特尔忽略了但却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的一种征兆。
对英特尔来说,它处理浮点危机,就是将浮点危机作为发展道路上遭遇的征兆或转折信号,主动地进行战略转折,从而避免了英特尔的衰亡。
危机本身并不可怕,也并非不可逾越,只是在危机中,企业往往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没有积极的危机意识,不注重收集和分析信息,漠视危机中的机会。事实上,在危机中,机会无所不在,也许是企业的适时表态,也许是有关部门的从中协调,也许是公众的一点“宽容”,只要抓住了它们,危机就会有“枯木逢春”的转机,甚至可能是成功的契机。
葛鲁夫有一个独特的企业生存理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戴尔也曾坦承自己是一个“偏执狂”,他认为所谓“偏执狂”总是生活在恐惧中,总担心会发生什么来改变所有的事,比如改变自己的客户、自己的业务,自己的产品等等,所以“偏执狂”就是永远对这些保持警惕,永远不能松懈。 其实,面对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企业的危机,只有具有“偏执狂”精神的企业才能永远警醒,安然处于风口浪尖保持不败。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