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赢利模式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客户需求是制定产品标准的基础(2/2)
    的电脑迷创办起家,至今已经成长为一个市场价值高达1700亿美元的大公司。仅仅经历了不到30年的时间,它便拥有了最高的市场价值。很多专家和企业都在研究“微软现象”,都在探讨微软的“赚钱秘方”。其实,微软公司的赢利模式就是创建行业标准。这种模式逐渐广为人知,以至于许多公司都在讨论如何采用“微软的战略”或“微软方法”。不为人知的是,尽管基于行业标准的赢利模式设计是最有价值的,但它也是迄今唯一最难建立的赢利模式。这种赢利模式使微软站在了行业至高点上,但是它的思想根源竟是非常的朴素——微软的创建者从一开始便本着实用原则制定了战略:先赢得客户,再提供技术。这种方法让盖茨和艾伦做出了两个有关产品开发的关键性决策。这两项决策是微软战略经典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决定了微软今天的赢利模式。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微软的起步,看看这个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行业巨人的发家史。在1975年,个人电脑产业尚未形成,更不用说标准了。当哈佛大学的一名二年级学生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保罗·艾伦在1975年1月的《大众电子学》上读到牛郎星电脑时,他们确信自己可以让这台机器成为有用之物。那就是为这台机器编写代码,让它能够“思考”并“解答问题”。在当时美国的“契约”经济条件下,为了编写代码赚钱,他们必须先赢得由爱德华·罗伯茨于1968年创办的微型仪器和遥感系统公司(mits)的合同。以利润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告诉他们,在一年之后拿出一件完美的产品将是劳而无功的。因为眼前的机会之窗开得很小,而且稍纵即逝。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全心致力于一种并不完美、但在一段时期内能管用的简化产品的开发。机会的出现是随着ibm决定进入个人电脑市场开始的。此132

    第十一章行业标准型模式时,个人电脑业的崛起已经拉开帷幕。盖茨是一位敏锐的思考者,他对机会的把握能力是超乎常人的,就像他没有等到大学毕业就去开发市场上急需的计算机软件一样,这次ibm的进入,让他看到了新的机会。如果争取到ibm的订单,一方面微软将会通过ibm售出自己开发的语言和操作系统,同时,大规模的销售量将使微软的标准成为新的个人电脑市场上事实的行业标准。于是盖茨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并以此变革微软,他要把行业标准的赢利模式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扩大新的利润区。当时微软并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然而,微软必须在一个似乎不可能的时间期限内交货,而ibm又想立即得到一个操作系统。以“先得到客户,再制造产品”为经营战略的微软,果断地决定:购买和完善一个系统,而不是花时间从头编写。微软采用和拓展了当时现有的q-dos程序,改名为ms-dos。至此,微软的行业霸主地位初步奠基。微软是一台不断向利润掘进的发动机。微软在强力推行其标准的过程中,得力的策略就是努力创造来自最终用户的“拉动”效应,以补充设备制造商创造的“推动”效应的不足。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微软要使dos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盖茨有意识地避免仅仅与唯一的设备制造商进行合作。他说服ibm,允许第三方使用ms-dos。ibm完全陶醉于自己在计算机产业的领导地位,没想到在与微软的合同中正是这一重要性的条款成就了微软帝国。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ms-dos成了一个巨大的赚钱机器。到1991年,微软毛利润率达80%。在程序设计语言和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方面,微软首次建立了两大软件标准——ms-dos和风靡世界的windows。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