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赢利模式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打好政策的“擦边球”
    提起小灵通,似乎必提ut斯达康,这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客观地说,ut斯达康今天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10年前那个机遇的成功把握。1995年,号称“小灵通之父”的徐福新还是浙江余杭市的电信局长。他1996年调任浙江移动的老总,在去日本考察时发现了phs技术。这种微蜂窝技术(微蜂窝技术,是指通过降低基站发射功率,天线的挂高,并使用增益天线,以达到在小范围提供高密度话务量)容量大、成本低,又具有一定的移动性特点,比较适合在中国发展。于是他与华为、ut斯达康等几个公司进行了接洽,试图合作开发。但经考察分析以后,一致的结论是:小灵通技术是落后的,政府主管部门对此亦持否定态度。而ut斯达康总裁吴鹰却笃定如初。吴鹰认为:当一个很明朗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大家都会去争、去抢,结果就会互相打压,谁都赚不到钱。可是政府限制进入,别人就会犹豫,当他们看到政府不鼓励的时候,就不会轻易涉足这个市场,而实际上这对有胆略的企业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入市和发展的良机。当华为等企业先后退出后,诞生不久的ut斯达康却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目标。那时,ut斯达康的创业者们正在考虑用一种低成本的、无线技术产品取代铜线,进而让固定电话变为无线电话,而最终日本的phs技术把他们的设想转化为现实。他们根据自己78

    第七章夹缝中获益模式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认为日本的phs技术失败的原因是定位成移动电话,以及电信服务商要向运营商交钱,使成本增加了;而中国提供电信运营和服务的是一家公司——中国电信,而且小灵通已被定位成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当时作为电信业主管的信息产业部,在面对小灵通问题时的心态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从这几年信息产业部在这个问题上说法的变化就可见一斑。1999年、2000年小灵通刚刚露头时,信息产业部多位官员在不同场合都表示过:“这不符合信息产业部的基本政策,我们明确反对在大中城市搞小灵通。”小灵通经过短暂的安静之后,大约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又迈开了“野火燎原”式的步伐。这一次,政府部门选择了沉默,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回答往往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不鼓励也不反对。”在政府一直没有发放新的移动通信业务牌照的情况下,“无线市话”——小灵通就成为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共同的选择。它虽然技术落后,但是可以打着“固定”的旗号“擦边”经营移动通信业务,以便早日进入移动通信领域,寻找强有力的新增长点。因此,小灵通为其终端生产商ut斯达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但是小灵通的发展过程却充满坎坷。1995年,ut斯达康刚成立时,就在当时的无线市话选型中胜出。通话价格低廉的特性使小灵通的用户数在短短3年时间里达到1000万。就在ut斯达康小灵通业务不断扩展的情况下,不少媒体和业界人士预测,小灵通这项“落后”的技术将在3年内“死亡”,小灵通业务的发展也因此多次遭遇限制。然而,小灵通在3年后不仅没有灭亡,而且还营造出了一个大市场。吴鹰抓住一系列市场改革的机遇,让小灵通在中国市场迅速燎原。通过和中国电信结盟,共同推广小灵通业务,2003年579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