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源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中国考古第一案”——龙山文化遗址(2/2)

    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龙山人房屋面积有所缩小。但这时的某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市。建筑除半地穴外,还出现了地面房屋。龙山人已经有了室内装修的意识,建筑的室内地面与墙面都被涂以白粉,以使室内整洁明亮。在龙山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夯土城堡,例如河南安阳的后岗古城,残长七十余米;河南淮阳平粮台的正方形城址,面积有五万多平方米;河南登封王城岗,面积共一万平方米;山东章丘城子崖,面积达二十万平方米,是现今所见龙山文化最大的城址。

    中国在5400多年前已有骨卜的习惯,但在龙山人生活的年代,骨卜才真正普遍起来。用骨占卜不是容易的事,非一般人所能施行,因此龙山人对巫的权威十分推崇。龙山人已经有了大型的祭祀活动,在龙山文化陶寺遗址中,蒙了鳄鱼皮的鼍鼓和大型石磬等乐器一起出土,这些都是祭祀活动中的重器,一直到商代西北岗的王陵中,都还有这种成组的鼍鼓特磬出土。从社会形态看,龙山人所在的社会已经进入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

    龙山文化起初叫“黑陶文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在城子崖发现了大量的黑陶和蛋壳黑陶,所以考古学家们给了它起了个名字“黑陶文化”。龙山文化是后来的命名,由此可见黑陶之于龙山的重要性。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器形品种较之彩陶更加丰富,亦渐规整。主要有罐、盆、鬲、豆、杯、鼎等。黑陶的装饰极简朴,除早期采用泥条盘筑法而留有编织纹、篮纹、绳纹及某些以镂空的手法雕镂出的花纹外,一般不重装饰,而是以器体造型的丰富多变和设计新颖巧妙取胜。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在轮制过程中,在器体上留下了许多意外的凹凸线条,也具有一种韵律美。

    在城子崖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举世闻名的蛋壳黑陶杯。这件比较完整的黑陶杯高20厘米,最薄处仅0.2毫米,整个黑陶杯重量不足50克。考古专家们形容它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壳,掂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就是这件蛋壳黑陶杯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在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炊具中,独具特色的要属鬲了。鬲是在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空心三足,其中足底的中间是空的,这样能够在煮水和食物时缩短炊煮时间。而鬲的造型也十分优美,3只丰满的袋足显得尤为稳定和匀称,稳重中含有一种灵活轻快的韵味。

    的造型可能受鸟类的启示,很像一只伸着长喙的鸟,也有3只丰满的袋足稳定而立,然在形体结构上与鬲有所不同,它一侧鸟喙式长流向上、向外伸展,显得非常活泼、灵巧,形成新的平衡,使它既便于握持和提取,又便于倾倒,成为黑陶工艺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山东龙山文化的发达水平和制陶匠师高超的设计能力。其他像杯、豆、簋等器物的设计制作亦颇具匠心,器物各部件比彩陶要丰富多样。

    在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铜冶制品,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曾出土了两件黄铜锥形器,杨家圈遗址也出土过1件铜条和一些铜渣,临沂大范庄遗址甚至还出土了铜制工具,这说明龙山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正处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龙山文化类型遗址还保留有很多古城址,近年来一些古城址和古城墙频频被发现。这些建筑普遍采用了挖槽筑墙技术,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84年在寿光县边线王村发现一古城址。城址分大小两处,大城面积约5.7万平方米,呈抹角方形,小城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两座城的格局已经十分成熟。小城在大城之内,居中偏南,四边城墙之中部各有一道门,门宽约10米。大城址距今约3800年左右,小城距今约3900年左右。

    在山东城子崖博物馆有一段古城墙遗址,经考古专家们研究推断,复原后的这段城墙高约10米,城墙宽13-15米,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90米,城址呈长方形,总面积17.55万平方米。这段古城墙是原始人用堆筑的方法筑起的。首先是清挖地基,然后聚土,再用木块、石块夯筑而成的。城子崖遗址所保存的这段城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城墙。

    城子崖之谜

    作为黄河流域新时期时代文明的代表,龙山文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发达的建筑文明,高超的手工业技术,同时留给我们的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壳黑陶杯说明龙山人制作陶器的技术已经相当纯熟。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壳,掂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面对着如此精致的文物,考古学家们心里的疑问也随之产生。

    蛋壳黑陶杯是从龙山文化层里出土的,已经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身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人到底是如何制作出这样的惊世之作呢?是用手工捏制出来的,还是轮转拉制而成?

    考古专家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专门模拟了当时所处的环境,仿制了当时的一切工具,想尽了一切办法,终究没能烧出蛋壳黑陶。还有专家提出,别说模拟当时的环境进行烧制,就是利用现代的一切科学技术手段,也无法克隆出这样的蛋壳黑陶杯。

    龙山文化留给考古学家的难题还不只这一个,更让考古界争论不休的是关于城子崖城墙夹缝中商代消失的问题。

    山东城子崖博物馆有一段古城墙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城墙,这段土墙明显地分为三个层次,就在这三个层次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历史的断裂。

    这段古城墙最下面的土墙颜色为深灰色,就是距今46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土墙。再往上,土墙的颜色变淡了,成了黄褐色,就是后来的岳石文化时期的古城墙,在这一段古城墙明显变得窄了,说明筑墙的方法也改变了,由简单的堆筑变成版筑。城墙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作用便是防御了。接下来是春秋时期的城墙遗址。

    这段墙向我们展示了夏代之前、夏代以及东周时期的历史。但处在夏、周之间的商代却没有任何标志性的文物出现。商代在这里,仿佛奇迹般地消失了。

    难道,在商代,地处城子崖的古城成了空城?至今考古学家也没有找到答案。

    龙山文化遗址现状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这其中又属山东地区的黑陶文化最为典型。

    1961年,龙山遗址的首掘地城子崖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经有关部门批准,筹划建立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博物馆位于章丘市龙山镇政府西1公里处,于1994年9月正式落成开放。

    城子崖遗址博物馆设计独特,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著名古建筑专家扬洪勋为城子崖量身订做,仿照原始社会土城之建筑风格建造,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土堡式建筑博物馆。

    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厅,展出了龙山镇及附近出土的数百件文物,其中包括西河遗址出土的文物、城子崖遗址出土的文物和东平陵遗址出土的文物。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是济南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1994年成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山文化的考古发掘,至今仍保持着中国考古界的几项“吉尼斯”纪录:第一次把地层学的理论引进到田野考古发掘中来;第一次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址;第一次发现了龙山文化陶器上的象形文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城子崖》。

    目前,已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已经多达上千处,已发掘60多处,对于强大的龙山文化来说,还有更多的遗址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