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著名学者王建等人对1976-1980年期间丁村遗址群范围内调查发掘的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研究,一个新的丁村文化诞生了。
丁村文化早段,即丁村遗址群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出土的石制品一般较为粗大,石核、石片占绝大多数,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与1954年所获石制品性质大致相同,但是有些石器的名称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丁村文化晚段,即丁村遗址群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由地层和地貌部位以及文化遗物认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经碳14年代测定为距今26400±800年。这是我国目前测年最早的细石器文化遗存。1994年在丁村附近汾河东岸也发现了同样石器性质相同的文化遗存,进一步扩大了丁村文化晚段的分布范围。
丁村文化晚段的石制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沿袭丁村文化传统的粗大石器,一种是以燧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典型细石器。这些石器的器类组合、形制特点都与下川文化极为相似,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石器的打制风格和器物组合与丁村文化早、中段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同时也融入了典型的细石器成分,使丁村文化晚段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对于丁村文化晚段文化性质的认定,应该是区别于早中段的走向更高层次的丁村文化或者称为“新丁村文化”。
丁村遗址的发现使我国的旧石器考古工作由北京周口店转向了更为广阔的中华大地。丁村遗址发掘之后,山西成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地区。截至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者在汾河流域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了许多与丁村文化相关的古文化遗存,山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达300余处,这些都与丁村遗址的首次发掘分不开。
在整个汾河流域,几乎都有丁村文化的踪迹可寻,相继发现的丁村文化遗址地点的地质时代与丁村遗址群不相上下,在文化遗物方面又与丁村石器风貌一致或器型相似,说明丁村文化在汾河流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
在黄河中下游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也发现了几处地质时代比丁村文化早或相当于丁村文化早段的遗存。时代最早的是西侯度遗址,其次是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早期的匿河遗址、蓝田公王岭遗址、三门峡水沟和会兴沟石器地点等。这些遗址或地点发现的石器虽然比丁村文化中的石器原始古拙,但其器类和打制特点,尤其是三棱大尖状器和厚大尖状器,与丁村文化者极为相似或相近。
三棱大尖状器和厚大尖状器虽为丁村文化的典型器物,但是如果把它与上述遗址或地点中的这类石器依次排列,可以发现它们除共同保持了厚大和三棱的特点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着由粗到精的变化。三棱大尖状器和厚大尖状器作为黄河中下游、汾渭地堑这一文化体系的传统纽带,将上述遗址或地点紧密地连系在一起。丁村文化作为这个一脉相承的区域文化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山西襄汾丁村遗址出土文物
丁村遗址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物就是1954年出土的3枚丁村人的牙齿化石,这三颗牙齿是当时我国首次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从牙齿的大小、形状、腐蚀和石化程度相似以及发现间距之近,可以确定它们是属于一个12-13岁的儿童个体的。其齿冠和齿根的尺寸比北京猿人的同型牙齿细小,下第二臼齿的嚼咬面的模式比现代人复杂得多,但在许多细节上与现代人接近,表明丁村人是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在人类发展史上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一种人类。丁村人上门齿的齿面和北京猿人的一样,都呈明显的铲形,这是现代黄种人上门齿常具有的性质,表明他们与白种人的关系较远,而接近于现代黄种人。
1976年山西省文物部门又在丁村发现幼儿顶骨化石一块。其骨壁较薄,后缘和上缘骨缝的锯齿保存完好。颅内矢状窦沟和脑动脉沟都很明显。后上角有一天然缺刻,可能意味着此个体生前有印加骨,说明丁村人与北京人及蒙古人种的亲缘关系。据吴新智研究新发现的幼儿顶骨化石与1954年发现的牙齿化石一样,在人类发展史上属早期智人阶段。
在丁村人生存的时代,丁村一带生长生活着茂盛的动植物,河湖沼泽里是繁盛的香蒲、黑三棱、泽泻等水生植物,水边大片的草地上就是蒿、藜、野菊等旱生草本植物,距离教远的东山坡上长着许多落叶阔叶树木,种类十分丰富,有栎树、榆树、桦树等等。
所以,在丁村遗址出土的动植物化石是十分丰富的,从丁村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动物化石来看,与丁村人同生的动物种类十分多,这些动物主要有惯于在森林中活动的獾、狐、貉、野猪和熊,还有经常在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活动的赤鹿、斑鹿、河套大角鹿、野牛、原始牛和大象,在宽阔的草原上活动着的野马、野驴和举步安详的披毛犀。
就连在丁村一带的河里也生活着很多动物,这些河又大又深,河水清澈见底,于是水中生存的鲤鱼体长竟然达到70厘米,甚至还有体长1米以上的青鱼、鲩鱼和体长1.5米的鲶鱼。
考古学家通过对出土化石进行统计,确定在远古丁村,和丁村人同生的哺乳动物就达28种,鱼类共有5种,此外还有30种软体动物。
在丁村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经过研究发现,这些石制品绝大部分以角页岩为原料。据统计,1954年调查发掘所获的2005件石制品中角页岩占了94.7%,角页岩是一种灰黑色变质岩,质地均匀,产于丁村以东7公里的低山基岩上。角页岩砾石在汾河东岸的各条冲沟中都可见到,在地层中也较常见,这为丁村人打制石器提供了优质丰富的原料。在丁村出土的石器中,以燧石、石灰岩、绿色页岩、砂岩、石英和闪长岩为原料的特别少。
丁村人的石制品一般都较大,可分为石核、石片和石器三大类。这些石制品虽然都埋藏于汾河的砂砾层中,有一部分石器有被水冲磨的痕迹,但大部分还保留着较为锋利的棱角,证明丁村人就在附近就地取材制作石器。即使有的石器被河水搬运过,距离也不会太远。
丁村人制作石制品的方法也比较简单,首先从大石核上打下石片,然后再把大石片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石器。丁村的石器类型有砍砸器、似“手斧”石器、石球、单边形器、多边形器、三棱大尖状器、鹤嘴形尖状器、小尖状器和刮削器。这些石器有的适用于砍伐树木,有的可做挖掘的工具。
在丁村遗址出土的石器中有一中最为特殊,它就是三棱大尖状器。这种类型的石器首次发现于丁村,所以又称它为丁村尖状器。这类石器多数是用大厚石片加工而成,器身一端为截面呈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三棱状器尖,另一端为厚钝的手握部分;器身的加工多由石片破裂面向背面修制。
丁村发现的石器中还有一种较为特殊,就是石球,它也是最先在丁村遗址出土,如今在华北地区的许多遗址中都能见到,说明它在旧石器时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丁村的石球一般在300-500克之间,与丁村遗址中的其他石球不同,这些石球大多数不用角页岩打制,而是用质地较软的石灰岩、闪长岩制成。可见这些石球不是用来砸击硬东西的。通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分析,石球是一种打猎的武器,或是俩俩成对地用皮条链起来当作飞石索缠绕动物的四肢,或是单个投掷打击猎物。
从丁村石器的类型来看,丁村人过着既采集又狩猎的集体生活,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小伙子们用石球追猎大兽,老少和妇女们用三棱大尖状器挖掘植物块根,他们只能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来勉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
山西襄汾遗址现状
丁村,汾河边上的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村子,却因为发现了古老的“丁村人”而著称于世。经过先后进行过几次阶段性的调查发掘,发现分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20余处,对研究我国的旧时期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961年,丁村遗址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襄汾县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丁村遗址博物馆,1984年秋,县政府筹建了丁村民俗博物馆,1985年11月10日开馆。丁村民俗博物馆位于襄汾县城南5公里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主要展出的是丁村四十余间明清民宅,也就是在这里,丁村遗址的出土文物得以向游人展出而大放光彩。
在丁村民俗博物馆,陈列着丁村遗址的动物化石和石器。其中,有3.5米的古象门齿化石,也有方块犀牛角、排列整齐的马牙……这些都说明,丁村在旧石器时代曾经生长着犀牛、野马、大象等野生动物,同时,也说明了古人类在大自然中所处的位置。
但是,村民的生存和文物的保护存在着一些冲突。丁村文化遗址在经历自然剥蚀后,又遭受人为严重破坏。近年来,附近农民在此肆意掏挖,致使遗址坍塌严重,到处千疮百孔。甚至有农民在遗址发现地沙砾石层中不断盗挖蚌和其他化石,用来制作家畜饲料。
目前,临汾地区已经同襄汾县协商,准备共同保护、开发、利用丁村遗址,襄汾县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丁村文物缺乏保护的现状,正在积极有效地保护文物、利用文物,坚决制止农民挖沙取土和盗挖遗址内的各种化石,并在群众中广泛开展保护文物的宣传教育。最近,保护丁村文物的规划已经出台。
丁村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也正在筹建当中,馆址在景区入口东南方向150米,占地40亩,展厅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500万元人民币,项目建设期2年。建成后的丁村遗址博物馆将以丁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万余件文物和襄汾县文物局、丁村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二万余件各类文物为展出主体,全方位地展现悠远绵长的丁村文化。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