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劫难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27节 高校内迁及遭受轰炸所受损失(2/2)

    同济大学六次迁校。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同济大学将学校原在吴淞的主要教学仪器和图书等,分批抢运到上海市区,迁入地丰路静安寺路口(上海公共租界内)121号房。8月末,日本飞机轰炸吴淞地区,将学校的大礼堂、办公室、工学院、理学院、电机馆、解剖馆、生理馆、材料试验室、实习工厂、图书馆及教授与学生宿舍等建筑,尽数破坏。

    1937年9月,学校决定暂迁浙江金华。10月20日,在金华正式上课。未及一月,日军进犯杭州湾。11月,因日机不断空袭金华,同济决定第三次迁校,由金华迁江西赣州。1938年1月底在赣州开课。医学院从上海迁到江西吉安。

    1938年7月,九江危急,局势突变。同济决定第四次迁校,新校址设在广西贺县的八步镇。学生分两路:一路从赣州过大庾岭到韶关,然后乘火车到广州,再乘船沿西江到广西梧州,尔后背负行装,翻山越岭,步行几百里到八步镇;另一路从赣州步行至韶关,转车去湖南衡阳,再到全县,然后步行至桂林,再乘船由漓江而下至平乐,步行到八步镇。行程两个月。同学们忍受饥饿和疲劳,翻越荒无人烟的山岭。同年12月,学校决定第五次内迁,校址设在云南昆明。迁校分为两路:一路是毕业班、女同学、患病学生和教职工乘汽车经柳州、南宁到龙州;另一路是男同学组织的步行队,先步行至柳州,休息一段后再步行至南宁,然后乘船到龙州。两路人员在龙州集中后,再乘汽车经凭祥出镇南关(今友谊关),至越南同登,经凉山、河内、老街至河口,进入云南。1939年春节前分批到达昆明。政协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页。

    1940年夏,日机施行“疲劳轰炸”,经常侵扰昆明,威胁师生安全,学校组成以周均时校长为主席的迁建委员会,决定第六次迁校,迁往四川南溪李庄。10月启程,经川滇公路和滇黔公路入川,由于山陡路险,行程艰难,装运测量仪器的卡车在贵州威宁附近翻车。1941年3月,同济才得以在南溪开课。

    浙江大学在抗战中多次搬迁,不得稍安,先后达六七次之多。1937年11月,日军迫近杭州,全城大震,1937年11月该校先是分三批迁浙西天目山、建德。12月,杭州沦陷,浙江大学又从建德分批入赣,刚到金华,遭遇敌机轰炸,火车停开,师生水陆两路并进。步行师生,一路风雨兼程,有时遭遇敌机轰炸,白天走路,饥肠辘辘;有时晚间倒卧干草中睡觉;坐敞车的学生,因夜间结霜,冻得浑身麻木。整个行程历时25天,行走752公里,到达江西吉安。1938年3月,浙大南迁泰和县城郊上田村。1938年夏,日军侵占九江等地,江西全省震动,浙大被迫迁徙桂北。教育部原要浙江大学迁贵州安顺,后学校决定先迁广西宜山。正在湘桂道上为迁校奔忙的校长竺可桢,忽闻次子和夫人因病相继逝世,他忍住悲哀,以学校事务为重。教工、学生将26吨计300件行李装船起运,航程艰难,货船曾遭空袭,遇触礁,历经劫难才到宜山。另有400余件图书仪器当年夏启运,1939年春,才抵达宜山。1938年10月底学校复课后受到疟疾的威胁,仅两个月患病者达146人。1939年2月5日,日机18架.轰炸浙大宜山校部,投烧夷弹、爆烈弹118枚,炸毁浙江大学之标营宿舍、礼堂、教室多间,弹坑直径一丈五六左右。该年9月15日,又遭敌机轰炸一次。1939年11月,南宁失陷,浙大决定迁往贵州遵义、湄潭等地。黔桂路上山峦重叠,又逢冬季,行路十分艰难。旅途中有时连打地铺的地方都没有,竺可桢校长见此情景,就把自己的床铺让给学生,自己悄悄地挤进汽车里过夜。1940年2月,浙江大学在遵义开课,设文、工、理、农、师范5个学院,其中农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迁到湄潭,各院一年级也同时赴湄潭。浙大还设有永兴、青岩分校。李华超等:《浙江大学在湄潭》,载《抗战时地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第125页。这样,浙大师生经过三年颠沛流离,辗转五省,终于在贵州找到一个立身之地。从1940年入黔到1946年返浙,在此度过了长达6年多的时间。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八年中八迁校址。先由广州迁至广西梧州,再迁藤县,三迁融县,四迁广东乳源,五迁连县,六迁曲江,八迁罗定。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国立大学各项统计表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5,卷2048。

    内迁西南、西北的高等院校,大都历尽艰辛,一迁再迁。也有在内迁过程中,一直以演剧宣传为主的,如国立艺专。国立艺专的前身——国立艺术院,创建于1928年,由蔡元培创办,林风眠任院长,院址在杭州,设有绘画、雕塑、图案、音乐4系。1931年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后,西迁至湖南沅陵,与北平艺专合并,改名国立艺专。西迁途中,艺专师生组织“抗敌宣传车”,每到一处,便及时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经过长途跋涉,国立艺专于1938年底到达昆明,校舍暂借昆华师范。1940年,艺专新增设的建筑系并入西迁的国立中山大学。同年,国立艺专迁往四川壁山,校长几次更换,最后由潘天寿主持。抗战胜利后,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分别恢复原校,杭州艺专仍称国立艺专。《国立艺专在昆明》,载《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第111、116页。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