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是一项非常严肃的科学研究工作,需要考古工作者进行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努力,通过科学发掘和对地层学、类型学等进行研究,揭示发掘对象所包含的文化面貌、特征、性质及其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当时社会发展阶段和文明发展历程。在沦陷区,一些日本考古学者无视中国主权,对中国各地墓葬、遗址进行劫掠式考古调查和发掘。
早在日本占领大连时,东亚考古学会、满铁会社、满蒙文化协会等对大连地区的主要历史遗址,进行发掘与掠夺。1927年他们发掘了貔子窝先史遗址。1928年“调查”了汉代牧羊城址。1931年发掘了营城子汉墓,临摹了古坟壁画,收罗了许多文物。[日]春山秀夫:《满洲之文化》,1943年版,第196页。
1933年6月8日,以原田淑人、池内宏为首的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发掘队,发掘渤海上京龙泉府的宫殿遗址。此次共发掘宫殿址6处、寺庙殿堂址1处、门址2处、陵墓1座,清理了禁苑的两处亭榭址、1处殿址及外城墙垣,获得了大批珍贵的渤海遗物。
1935年和1939年,日本考古队还对我国辽代遗址进行发掘,在辽祖阿保机寝陵等地发掘的珍贵文物,如阿保机夫妇的玉册残简,也被盗运东京。
1937年,鸟山喜一调查了吉林延吉地区的渤海时期城址和其他遗迹,包括北大古城址。同年,日本人发掘吉林珲春的八连城的3处宫殿址。1942年春、1942年7月,鸟山喜一、驹井和爱等又对八连城进行盗掘,这使保存状况不佳的八连城址遭到很大破坏。1943年,又发掘了吉林和龙的西古城。渤海国遗迹,特别是都城址,如东京城(上京)、八连城(东京)、西古城(中京)的宫殿址都被发掘了。朱国忱、朱威:《渤海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1936年起,原京都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开始对中国南北响堂山、龙门石窟进行调查。结果,他们从中国陆续取回了有关龙门、云冈的石窟资料5600件,石刻资料8000件,数量之巨,实属惊人。这些文物,现在仍保存在该所东洋文献中心。他们曾因此获得1952年日本学士院“恩赐赏”。此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收藏中国甲骨文片3609片,大部分是从罗振玉处购买的。其中一部分是原刘铁云所藏的初期出土品,大部分是1925年与1926年的小屯出土品。《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8页。
1938年,原田淑人等调查了北魏平城遗址。1940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和日本东亚文化协会在华北活动,由原田淑人主持发掘了邯郸赵王城遗址。1940至1941年,关野雄调查了齐国故城遗址及滕、薛二国故城遗址。1942年到1943年,原田淑人又发掘了曲阜汉鲁灵光遗址、商都殷墟遗址等。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高井冬二等人则在北平周口店遗址发掘。一些日本人还在大同等地对古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