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看懂梦溪笔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自然科学篇
    日月的形状

    在我国,很早就已经观测到月亮的盈亏变化,并对此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东汉时代卓越的科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曾经正确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是日光照耀方使它发出光亮,而那些阴影则是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见张衡《灵宪》,原文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

    沈括进一步阐述了张衡的论断。在本书中,他把月球比作一粒银丸,本身并不发光,由太阳照射才能发光。同时,月球又好比是用白粉涂了一半球面的弹丸,侧面看就像一柄弯钩,正面看则是一个满圆,由此可以解释月亮的圆缺变化。他使用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了深刻的科学道理。

    在文中沈括把太阳、月球看成是“有形而无质”的东西,并以此来解释它们“相值而无碍”的原因,这又是违反科学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