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一阕相臣知——李汉老少年之作为通向参政之路夯歌
人们在少年时所写的一些作品,很难说在后来就没有用处。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李邴,即是凭着那少年成名之作顺利地打通并夯实了他后来的参政议政之路。
济州任城(今属山东)人李邴(1085年~1146年),字汉老。他少年早熟,不但勤苦读书,淹贯了诸子百家之学,而且他有着非凡的志向,要为国家出力献策。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李邴业已顺利考取进士,但此时的他却还没能做上颇为满意的官职。
然而,此时人们一见到李邴,便会有意无意地问起他:“嘿,我说李邴哪,您为何会有这么个‘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的感觉呢?玉堂可就是翰林院这清贵之地呀,看来您是已做好当翰林学士的准备了?当然,您这可真是绝妙之句啊!”而李邴也总是乐呵呵地笑着回答对方,“哦,是吗?”应该说,李邴心里对此也是颇为快意的,因为这语句就出自他的少年得意词作《汉宫春》:1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风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塞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但只是李邴许久也没有得到迁调官职的好运,而且到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他还赶上了家中父母亲相继病故的哀伤之事。作为孝子,他得回山东老家守礼戴孝。等到李邴重新回到朝廷时,举目所见,就几乎没有人足以谈论的了。于是,他不由感到一阵莫名的孤独和寂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