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悲剧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2/2)

    经过几百年的政治实践,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了。其实,早在战国后期,秦国就率先设立“丞相”一职。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制度。

    (3)鼎盛期:汉初至汉武帝时

    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了顶峰。当时,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了萧何、曹参、陈平等一大批名相。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一些宰相很快“厄运当头”: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时期,共有三十多位宰相被杀,被贬黜的更多。

    (4)调整期:汉武帝时期至元朝

    在两汉时期,由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开始显现,宰相制度很快进入了调整期,核心是:皇权日益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因为历史条件不一样,不同的皇帝又有不同的特点和喜好,所以宰相的权力也有变化:时而强化,时而弱化。

    汉武帝以后,皇帝开始倚重身边的心腹——尚书台,削弱相权。不过,时间一长,尚书台逐渐坐大,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分割乃至取代了相权,最后形成了内外朝互相消长的局面。

    在进入调整期后,宰相制度也多有变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多相并存、三省出现。在曹魏时,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宰相,只有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仆射才能实际执掌朝政。至两晋时,中书监、中书令、侍中的地位提高,又分割了尚书省的权力,宋、齐、梁、陈时多有沿袭。北魏、北齐时,门下省逐渐发展起来,侍中的权力大增。西魏时,宇文泰改革官制,以“大冢宰”为宰相,后来又改设左、右丞相。隋朝建立后,杨坚废三公,以三省长官知政事,称为“真宰相”。

    唐朝是中国宰相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与宰相名称复杂多变。在唐朝前期实行的是三省制,中后期演变为中书门下体制。在唐前期,真正掌握实权的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中书省负责处理表章、起草诏令,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门下省负责审查奏抄、签署诏令,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黄门侍郎。

    在三省之外,又有“政事堂”。政事堂本来是三省长官商议军国大事的场所,从唐太宗时起,皇帝经常指派别的官员去政事堂,参与讨论国家大事:一是给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专典机密”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二是给一些资历较老的元勋功臣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号。至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使其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政治体制又发生了很大变化。

    宋朝时,设置“中书门下省”作为宰相机构。为了分散相权,皇帝有意设立多位宰相,一般是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起初,参知政事的地位还比较低,后来与正宰相没有多大差别,使宰相的权力更加分散。此外,又设立枢密院(长官是枢密使)、三司(长官是三司使),负责掌管全国的军队、财政,以分割相权。

    金国入主中原后,废去中书省、门下省,以尚书省总揽政务。元朝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负责统领六部,长官为中书令,下面有平章政事等多位官员,相权又有所恢复。

    (5)衰落期:明朝至清朝末年

    宰相制度无论怎么调整,都不能彻底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下令诛杀丞相胡惟庸,并废除中书省,命六部直属皇帝,同时,将相权分给六部,朝廷的权力都集于皇帝一身,君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以内阁大学士负责批答奏章、草拟圣旨。其实,内阁大学士只是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其权力要比原来的丞相小得多,但世人一般把内阁大学士比作宰相。

    清朝初年,设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宏文院等三院,不久改为内阁,但也只能处理一般政务,军国大事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至雍正时,设立“军机处”,负责商议军国大计、草拟上谕,皇帝集权达到了极点。清朝末年,进行官制改革,废除军机处,另设“责任内阁”,以内阁总理大臣为首长,相权又有所回升。最后,随着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清朝灭亡,宰相制度也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