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
郑和船队远航,历尽艰难险阻,但都能化险为夷,顺利返航,在当时不能说不是奇迹:文献记载了当年航海的壮丽景象: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历通衢者。
郑和的远航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
郑和船队的规模是空前的,船队由宝船、战船、座船、粮船、水船组成,共大小船只百余艘。其中“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明代一尺相当于0.311米,大号宝船长曰138米,宽曰56米。船队中还有二千料海船和八橹船。据现代学者推算,二千料海船排水量约为1000余吨。 船队各种人员包括官校、旗军、勇士、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阴阳官、医士,铁锚、木埝、搭材等匠,水手、民稍,共27800余人。船上备有充足的粮食、淡水、盐、酱、茶、油、烛、柴,等等。
比郑和稍晚,即西方史学家所说,进入了世界大航海时代。如果把西方著名航海家的航海规模与郑和相比较的话,更能看出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庞大。
1492年,晚87年,哥伦布航海,发现新大陆
帆船 3艘,最大的排水量不足250吨,水手约88名
1497年,晚92年,达伽马航海,到达印度卡利卡特
船4艘,最大排水量120吨,船员 约160名
1519年,晚114年,麦哲伦环球航海
船5艘,最大排水量130吨
郑和航海时,阿拉伯人曾画下郑和的宝船,后来美国人又把郑和宝船与哥伦布的船进行了比较,以证明二者大小悬殊。
郑和航海导航使用航海罗盘和过洋牵星术。航海罗盘指针以灯芯草扎住,浮于罗盘水内。虽有风波不易脱落。罗盘分24方向,48指向,每指向7.5度。过洋牵星术靠日月升落辨别方向,靠测星体高低度量远近。其法以大小12片牵星板测量,在太阳升起前和落下后的12分钟内所谓“晨昏朦影”时进行测量。里程计算则以更为时间单位,每一昼夜分为10更,每更行程约合16.22—10.81海里。各船之间的联络,白天看旗,夜间看灯笼,雾雨天听锣鼓音,还使用信鸽。
5.郑和航行到了哪里
郑和所下之西洋,一般说是印度洋。当时东、西洋在什么地方分界呢?
不同时期所说的东、西洋范围不同。明代初期,郑和航海时所谓的东洋、西洋,继承了元朝的说法。郑和所指的西洋,应该以随同郑和一起下西洋的马欢所说为准。马欢在其《瀛涯胜览》一书中“南渤里国”条写道:“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所指大平顶峻山,是马六甲海峡西口的韦岛(pulau a),自认为是中国人的子孙,其祖先是发生船难后存活下来的中国水手。他们会砌城墙,擅长雕刻和精细木工。他们中间还流传着当年马林迪国王向中国皇帝赠送长颈鹿的故事。有人推断他们是郑和部下的后裔。2003年,中国新华社记者和肯尼亚滨海考古专家曾到那里实地考察。见到了自称中国人后裔的瓦尚家人。
历史是如此扑朔迷离。他们真的是郑和船队的后裔吗?这是个尚待解答的问题。
8.郑和实现了环球航行吗
2002年,英国退役军官孟席斯(gaven menzies)出版了一布叫作《1421年:中国发下现世界》(1421:the year china world)的书。书中宣称,他经过年十五年,遍历一百二十个国家,通过精心考证得出结论:中国人郑和率先实现了环球航海。这是一条爆炸性的新闻,立刻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短短三天之内,就有包括加拿大日本在内的世界上二十六家电视台对他进行采访,世界各大出版商不惜高价向他购买这本书的版权。孟席斯租用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 的演讲厅,邀请学者、外交官、海军军官、出版商和记录片制片人二百五十余人发表他的研究结论,而实际出席的达到了七百多人。孟席斯的写手勃诺米也被出版商和电影公司的查询包围,他说:“几乎可以说,不管(结论)是否正确,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冒险故事。孟席斯是一个非常英式的偏执怪人,象他这样的人通常就是找出真相的人。”他又说:“许多学者思想僵化,只想保护自己,对他们来说,孟席斯是一名门外汉,他们会像狼群那样围着他不放。”
孟席斯是首先通过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发现的一幅古地图开始研究的,他的长期海上航行经历,给了他很大帮助。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史料,而且结合星象学、地图学、古代文物和人类学进行研究。孟席斯表示,他的研究态度很严肃,希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他还说:“了解郑和越多,越惊叹郑和历史的分量。”他推断,中国船队不仅到过非洲海岸,而且到过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并进入了加勒比海和科蒂兹海。他提出了在加勒比海发现的9艘中国古代沉船残骸的有力证据。如果孟席斯的结论成立,它将改写世界航海史,改写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他还说:“郑和实在是个了不起的航海家,他具有超群的领导能力。他在船队前进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沿途的能工巧匠为船队服务,其中包括基督教徒、阿拉伯人、通晓各种语言的翻译。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船队。”“而且在我的考证中,郑和的航海根本带着和平的愿望,并非一些史籍中所说,是‘耀兵异邦’。郑和在近二十年的七次出海航行中,除了几次针对海盗的防卫作战外,没有证据显示,船队对沿途居民实施主动进攻,更无史料显示,郑和的船队意图征服异邦。这与以后西方的航海家征服性侵略性的远征性质根本不同。”
事实不幸被这位写手言中。许多学者像一群狼一样围着这个门外汉孟席斯。
孟席斯的研究是有缺点的。比如,他得到的1424年以前绘制的古海图,上面就已标明了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很多岛屿的位置,标明了好望角。而这时,欧洲人的航海探险还没有开始,早就有人到过这些地方。而当时郑和正带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远航,他认为,那肯定是中国人。他的推论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确认是中国人郑和首先完成了环球航海,但是我们应该对孟席斯的研究予以尊重,而不是指责。至少,他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他使用的一些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一个西方学者能够不带偏见地看待东西方的历史,本身就是极为了不起的。
9.永远的遗憾
郑和二十余年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国的文明进程。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出一千年来,一百位对全世界贡献最大的人物,入选的中国人有,郑和、忽必烈、、曹雪芹、朱熹、范宽,而郑和位列第一位。
早在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梁启超就发表了《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郑和航海的历史,向国人和世界作了介绍。他称郑和为与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葡萄牙航海家达嘉马“是并时而兴的海上巨人”,且早于哥伦布六十余年,早于维哥达嘉马七十余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1947年中国政府在西沙群岛中命名了永乐群岛(西)和宣德群岛(东),在南沙群岛命名了郑和群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将第一艘现代化训练舰命名为郑和号。郑和远航的奇迹,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但又如梁启超指出:“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隐含,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在宣德以后戛然停止了?梁启超指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满足“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故其成就者,亦适应于此希望而止。”“郑和之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踌躇满志者,然则,以后虽有无量数之郑和,亦若是则已耳。”
郑和吓西洋为什么戛然而止,为什么没有产生像哥伦布航海那样的深远影响?梁启超早在一百年前就说明白了 。那就是他的动因不同。郑和下西洋缺乏经济发展原动力的驱使。明成祖所达到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名义性的,而不是实质性的。然而,抛开明成祖的个人目的不谈,天朝礼制体系的设想却是美好的没有侵略,没有杀戮,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但不幸的是,历史的发展常常伴随着掠夺和杀戮。人们在歌颂哥伦布的伟大功绩时,却不去计较他的野蛮掠夺和杀戮,人们在称颂美洲大陆的发现时,却忽略了印第安人的血泪和苦难 。无疑,这种价值定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是以强权强势为中心的。在今天我们评价这段历史时是不是应该改变这种以西方为中心,宣扬掠夺、侵略有理的价值观呢?我们的世界究竟需要什么呢?无疑,需要发展。然而,更需要和平、平等。发展不需要掠夺和流血,不能以牺牲弱小民族为代价。说到此,我们不能不赞叹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之伟大。它要建立的是一个天下为公的、普天之下一视同仁的和谐世界。郑和留给世界的不止是对新航路的开辟,不止是他的领先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不止是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更主要的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今天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全球化,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时,这份遗产将会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