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九十一章 鏖战(二)(2/2)
    正是因为如此,一个小小的白泽降清才会导致了十万白莲义军的瓦解。

    不管怎么说,白莲教的败落已经指日可待了。一个教派,亲手颠覆了自己的教义,这样的教派还有可能发展壮大吗?

    话虽说的如此,可这件事带来的影响梁明却不能不考虑,井关肯定是要死守不放的。那个地方太重要了。

    所谓井关,有广义之称和狭义之谓。广义的井关,是就地域而言,即井全境。它包括西故关、娘子关和东土门关。所谓“古称险要,固畿南一大关键”的说法和史载“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的羊肠一线之险,便是就此而言。而狭义的井关,一般则是指故关(又叫固关,汉唐时代及以前便曾设为关隘,屯兵宿戌。明正统二年修复,改名故关)后代又称固关,称呼不一,因时而变。因固关是西北入冀之锁钥,故有“依籍特重”的说法。

    同时,狭义的井关,又多指土门关而言(现在的土门关在获鹿县境),《唐书地理志》称:“镇州获鹿有井关,又名土门关。”所谓土门重地,东扼水燕赵,“而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几与潼关蒲等”的说法,便是指此而言。而故关和土门关,又统称为井口,即井关,不过是关分为二而已。

    井口三关——固关、娘子关、土门关,握在中华军手中的只有土门关,余下的两关现在已经在山西境内,自然也就落在清军的掌控之中。井关在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它不仅是历来兵家必争的要地,而且也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道。在这年头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其地位便益加突出,久享“燕晋通衢”的盛誉。

    在鹿泉(即今鹿泉市)西五里,左海螺、右抱犊两山之间,有一关隘,即是土门(现分为两个村,即东土门、西土门)。这就是颇有名气的土门关,也即古代的井口,即井东口,这里也是著名的汉代古战场

    土门关,自古为东西必经之道,几座门楼上,一直保有“三省通”、“晋陕通衢”、“土门关”等字样。史称“土门重地也,东扼水燕赵疆焉。其西南万峰插天,羊肠一线。而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汉唐时为关隘,屯兵宿戌,几与潼关蒲坂等。”

    满清入关之后这里已经清净了一百四十年了,常日里仅有一个营几百名清兵驻守,主要的工作就是扣油水、收关税。而现在,双方六万大军汇集如此,大战数日,死伤岂止是一个“惨”字!

    关卡隘口,交通要道,自然也少不了百姓聚集。比如在土门,山下就有一个土门村,人口一百多户,将近五百人。而固关下也有个新关村,人口更是多达七百余人。两个村子离得也不是太远,而且多数都是昔日的守关将士留下的后人,比较有共同感,双方关系极为密切。(通亲)

    大战起后,最为惊慌的自然是两个村子的百姓了,一阵混乱之后,逃亲攒友的能出去的是都出了去。比起土门村的惨淡情形,对面的新关村这好上了很多。因为土门村有不少的百姓都跑到了他们那了!

    弃井离乡图的是什么?不过是“安稳”二字。可战场周遍,哪里又有安生之地?

    明兴督率大军进袭土门关,连日进攻却落得伤亡惨重,心中气闷可想而知。而他手下那些个刚刚招安来的将领,心中更是心痛不已,毕竟手中的兵力才是他们仗之以生存的根本。

    清军自进关以来就保留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从来不空手而归。无论是从敌人那,还是从自己百姓那,抓个鸡、摸个狗,或是捉个羊,牵个牛什么的,反增就这副德行。

    而投降来的原白莲义军,本就有抢掠的底子,换了身皮之后更是变本加厉,一路走来就没消停过。两部兵马虽然还都不彼此信任,但就这一点而言却是心有灵犀。

    在土门关外十里处扎了营寨,几天下来新关村已经被梳子梳过了好几片。村子里的活物,除了人之外那是十不存**。(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