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十一章 开打(2/2)

    南路义军五千人,以庄大田为,以凤山为中心,控制着台湾南端,手下大小头领有庄大韭、庄大麦、庄锡舍、王阮郭、简天德、许光来、李惠,以及原先的总教头,现在的副军师王敦。

    北路义军一万人,以林爽文为,以彰化为中心,下辖彰化、诸罗、淡水三县,控制着台湾北部。手下分为两部,彰化、诸罗两县盘踞着义军主力七千余,头领有刘升、陈泮、王芬、黄喜、张烈、林永、杨振国等,军师杨衮。另一部三千人,由王作、林小文、刘士贤为,驻守淡水,军师陈奉先。

    林爽文、庄大田二人主导的是民事,军中事务真正的主事人乃是杨衮、王敦和陈奉先。这三人立于上,原本的七八十个手下就分散于万五军中,充任者中层头目。义军中的各大头领对此早已是心知肚明,对于杨、王、陈三人的身份也是一清二楚,所以极为听命。以往农民起义军中保存实力,争权夺利的事在义军中没有生,因为他们都是中华国的内定官员,手下兵力的调整是上头的意思,想要爬高位靠的是战场上的表现,而不是内部的倾轧。

    义军的这次整编完成的很顺利,在福建援兵登6台湾前就完成了,还趁着锐气打下了鹿港,并“和平”进驻艋舺、后垄今苗栗县后龙镇,实现了北台湾的全部占领。

    一府二鹿三艋舺,为一句台湾谚语,说的是乾隆时期全岛三大城市的盛况。一府为今台南市,二鹿为鹿港,艋舺则为今日万华。此句反应台湾的由南至北的开垦史,以及各城仰赖海洋贸易的情况。鹿港名称的由来一说是因为荷兰时代此港口输出大量的鹿皮而得名。

    鹿港位于台湾西海岸的中点。清治时期以前,港阔水深,距离大6沿岸最近,因此自然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港口城市。乾隆四十九年,鹿港与福建蚶江正式设口开渡,从此开始鹿港的黄金时代,在当时是仅次于府城台南的全岛第二大城。

    艋舺位于大嵙崁溪今大汉溪,新店溪及淡水河交汇处,水运优越,可通达台北盆地大小聚落如沪尾,锡口,景尾,新店,新庄,枋桥等地。艋舺虽在内河,但淡水河水量充沛,货船可直航外地互市,乃经济达之地。

    在王作、林小文率军进攻淡水时期,克竹堑今新竹市斩杀淡水同知程竣,并一路攻下了三貂今台北县,大鸡笼今基隆市、大甲台中县大甲镇、暗坑仔金台北县、金包里今台北县金山鄕等城镇。可是艋舺、后垄并没有攻下,因为艋舺守备易率5oo名营兵退出了城镇,将艋舺让给了粤籍的民军。当时广东籍贯的谢尚纪,钟瑞等人还从嘉志阁今新竹县招募来民兵两千人攻入了后垄。就此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虽然心知粤籍的民军是心向满清的,可为了不激化闽粤移民之间的矛盾,王、林等人也只得忍了下来。但现在在粮米的帮助下,粤籍民军散去了一多半,余下尚不足五百人。

    十二月二十一日,王作派李同、黄阿宁、林日光等率领8oo人“驻守”后垄,派吴异人、吴淑夜、游异、刘长芳等人率领12oo人破易连所部,并进驻艋舺。至此,台湾北部全归入义军统辖。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