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华国的教育体系,梁明还责成文教部颁布了《中华学纪》,以求规范国内的整个教育体系。
不过现在的私立学院仅有一所,就是启州商会承办的启州商学院。这个启州商会的主导人算是梁明的老朋友了。他们就是当初梁明率部初至吕宋时投效的几名华商——宋和芳、李兴基、程格、黄兴可和顾云森,他们在最初的那段时间给了梁明不小的帮助。
所以投桃报李,梁明在站住脚后也给启州的商人提供了不少的机会。到如今,以这五人为的启州商会已经将产业扩展至整个中华国。虽然启州商会的起点有些低,不过经过十年的展现在的实力在中华国内也是数得着的了。
正如前言所说,如今在国内办学缺的不是资金而是老师,启州商会之所以办的起商学院靠的就是抢先了一步,早早的通过岭南处从十三行搜罗了一些“专业”人员,又通过同文馆翻译了一些欧洲的书籍。总之,虽然困难重重,这个老师大猫小猫三两只的商学院还是在五年前是办起来了。启州商会也算是中华国诸多商会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
这种私立的实业学校,也不再像传统的书院那般以考取功名为目的,而是旨在为国家培养各种专业性人才。在这期间作为投资人的商会,可按本身的职业需求来设定学校的科目安排,亦是在为自己储备人才。当然既然是商会投资的私立学校,无可厚非的就会带上营利的色彩。
不过刚刚起步的商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都是商会子弟,学费的事情就是免谈了。其他身份的学生他倒是想招,可没人愿意上啊!即便是商业性质浓郁的中华国,这种专门为经商而办的学校也是惊世骇俗的存在。
事实上在中华国内有不少的官员对商会出资筹办的私立学院存在着这样的不满。这样的学校不同于传统的私立书院,商会出资创办的私立学院,肯定是专业的“实业学校”。除了开设传统的国学科目外,还另设的诸多专业性的科目。在启州商学院的报表中,会计、记、测量、管理等专业科目,无论是在课时上,还是在关注程度上更是远远过了国文等课。其在课程设置上如此“不务正业”,也难怪让人惊疑了。
因为老师不多,所以启州商学院并没有想公立学府那样划分年级,并根据分年级来划定老师,而是把所有老师分成三个教育组来培养三个班的学生,并一直持续到学生结业。商学院会在培育完一批后再进行招生,而且在这三年期间不在招收学生,他们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都是让老师逼得。
第一批学生结业后,启州商学院这所日后鼎鼎大名的私立学院迎来了最大的一次危机——没学生了。商学院的第一批学生都是他们商会的自家子弟,但经过第一波后年龄口在这个段的孩子没剩几个了,学院又招不来生源,就在学院一筹莫展的时候启州商会的董事会做出了个赔本的决定,招收普通华人子弟,不仅不受学费还每月还有补贴可领。总之,这第二批生源是召到手了。
这件事自然让观望中的几家大商会笑掉了大牙,虽然他们都明白自办一个商学院对于自家商会很有帮助,可现在自家学院是办不起来了,老师找不到啊!那么看别人的笑话不也能让自己舒服点不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