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的靳辅的治理策略是,“疏以浚淤,筑堤塞决,以水治水,籍清敌黄”,也就是所谓的“蓄清刷黄”。
这三个人都是三朝治理黄河的代表人物,前两位效果还不错,至少让黄河安生了一段日子,可最后一位就次了点。
靳辅治河22年,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黄、淮、运河的水位日益抬高,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还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修建了洪泽湖大堤的石工,增建了归海闸、归江坝,使淮水不断分流入江入海。乾隆时期已经是破不堪用了,到了他儿子、孙子道光、咸丰统治期间1821~1855年,黄、淮、运河已经千疮百孔,难以救治。当时的治河总督,差不多年年更换,以惩处治河不力。直到清咸丰5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现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这才算了结。
乾隆后期,满清国库日竭,拨用于黄河维护的银钱是越来越少,特别在和珅一党执掌户部之后,已经很少拨用了。
假如在这个当头,梁明昧着良心掘了黄河口,那对于中原百姓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因为四十七年的那场洪水已经掏空了河南的官仓存粮。而安徽也在受灾之中,省内的存粮顾不顾得住自己都难说,更何况是支援河南?苏南有粮食,苏北受灾粮食问题不大,只要当地官府撑过几日就可。可中原的千万百姓呢?
没有疑问,豫鄂边界窝着的白巾军会很乐意看到这种情况的生,千万万饥民就是他们扩充军队的基础。满清会很头疼,中华国也会暗中得益。
如果梁明真的打出了这张牌,悄悄地运作之下他有相当大的把握隐瞒下此事,黄河的决口的真相会想是无根的浮萍消失在滚滚涛水之中。
梁明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如果那样做了,他会承受不住内心的斥责的。或许他还不够无情,或许是他没有真正的领会到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帝王”,总之内心一阵翻搅后,他放弃了。
放弃的结果就是如今的这幅局面,白巾军继续萎缩已经是没的救了,“**案”则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然巨浪。
在剿灭白巾军的同时,清廷不断的加大“**案”的查处力度,看来乾隆已经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了这方面。
察觉到了这一点,梁明再次下了严令,北方、江南、岭南三处停止一切活动,再次进入潜伏阶段。仅仅相隔了半年,三处人员就两次进入了潜伏期,看得出梁明是很在意这些耳目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