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二十八章 过路费(—)
    如果将18世纪最繁忙的海上通道排一下名次的话,马六甲海峡肯定能排进前三名……每年都有无数的商船来往经过,它们中大多载有占商船重货物半数以上的白银。

    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起,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止,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额,由五百五十万两,上升到二千二百六十万两。七十年中,增加了大约三倍。这个时期,老的殖民主义者--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已逐步走向衰落,后起的英国,则有比较迅的扩展,并且很快地居于主要的地位。在十七世纪初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的七十年间,英国对东方的出口,增加了将近十二倍。它在中国海上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十八世纪中期,已占百分之五十以上。

    这个时期中外贸易上的主要商品,在中国出口方面,以丝、茶、棉布为主。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丝的出口居于要地位。二十年代以后,茶叶开始取代生丝成为要出口商品。进入三十年代,中国手织的所谓南京布开始出口,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成为仅次于茶、丝的重要出口商品。这三项商品的出口额,茶最高的一年达到四十万四千三百二十担一八三二,丝最高达到九千九百二十担一八三三,南京布最高达到三百三十五万九千匹一八一九。在出口的总值中,这三项出口一般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当时贸易额最大的英国,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平均每年从广州运出茶叶将近二十六万担,生丝将近八千担。但是,它用什么东西来换取中国货物,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的机制产品,并没有获得中国人的普遍接受。一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土产的南京布,无论在质地上和成本上,都优于曼彻斯特的棉布”。织布机在大6还是有市场的

    这个时候,英国人所消费的中国手织土布,过中国人所消费的英国机制棉布。尽管他们在中国出口的丝茶贸易中获得巨额的利润,他们在向中国出口的个别商品如香料、皮毛,也能获得高额的利润,但是他们的出口大宗--毛织品,为了换取丝茶,在十九世纪以前,一直是赔本出卖。

    在英国所有的对华大宗出口中,唯一能在中国获得一定销路的是棉花。但是,广州进口的英国棉花,几乎全部来自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所产的棉花,虽能部分地解决中英贸易平衡问题,但总的形势是:英国除了最后以白银支付以外,别无其他弥补贸易差额的手段。

    这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棉花成为主要出口商品以前,尤其如此。从十七世纪中以至十八世纪上半期,所有英国经营对华贸易的商人,都不得不携带大量白银到中国来购买货物。东印度公司船只的货舱,白银经常占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乃至百分之九十以上。十八世纪中,每年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一般都在四、五十万两之间,最高达到一百五十万两。

    ——————————————————————————————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