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臣服觉知:接受对生命的敬意(4)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因失恋而轻生,死前通知了上帝。上帝就把她接到天堂,让她在天堂里安享幸福。女孩一迈进天堂就惊呆了,她发现她在人间的念想在这里全实现了。每天锦衣玉食不说,还有享不尽的轻歌曼舞;最让她迷醉的还是她的恋人,只要她愿意,男孩随时都会与她厮守且奉献温柔。但很快,这种没有问题的生活就让女孩厌倦了。有一天她哭着对上帝说:“上帝啊,你让我回到人间吧,现在我才明白,没有问题的生活绝对不是幸福,那才是人心的寂寥和痛苦。”
就这样,女孩又回到了人间,在婆娑世界里继续着她苦乐参半的生活。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却表述了人性的矛盾与冲突,人性趋利避害,人性也趋乐避苦;但同时人性也渴望“伟大”,渴望人心的充实与丰富。
这也是为什么智者选择人间作为人的修为地了:地狱里全是苦,修为对全苦的人无所谓出头;天堂里全是乐,修为对全乐的人也无所谓帮助。只有苦乐参半的人间才是修为的好场所,让一味享乐的人遭遇鞭打;让饱尝苦难的人苦尽甘来,离苦得乐。
于是,就像苦难对人有警醒一样,死亡对人也有了鞭策的作用。这也是下面这个故事的深意了,它让我们明白,死亡不是人的敌人,死亡才是我们贴心的朋友。
上帝开始造人时,人的生命是无限的。不久,从地球上传来消息说,拥有无限生命的人个个好吃懒做,不学无术,而且在被问及“你为什么不做好人”时,这些人还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是无限的呀,我还有无数个明天和明天呀!”上帝的使者把这一现状禀报上帝后,上帝非常生气,当即命令使者把所有人全部召回来,并在以后的造人程序中加进了死亡。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它说明了生与死的相依与辩证:如果把生与死比作一对双生子,可以说,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一定会坦然地接受死亡;反过来,也只有死亡,才能加深他对生命的热爱。
对此,不管是战时的关爱,还是灾后的相拥,是死亡的痛苦,还是劫后的庆幸,都一再说明:没有死亡的分离,就没有心的珍惜;没有死亡的历练,就没有生的庄重。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年过去,非子始终忘不了一位获得过南丁格尔奖的护士在唐山大地震那些悲苦的日子里有过的赤诚了:
让我安慰他人,而不求他人的安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