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训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10章 危机管理:时刻做好准备,不要坐以待毙(7)(2/2)
    1993年6月10日,美国西雅图一家电视台报道说,当地有一对夫妇在一罐无糖百事可乐里发现了一支注射器。第二天,临近地区的一位妇女也声称在一罐无糖百事可乐中发现了同样的物品。很快,这两则消息经由美联社的报道开始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使百事可乐的声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6月13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甚至发布了一个地区性提议,呼吁华盛顿、俄勒冈、阿拉斯加、夏威夷以及关岛地区的消费者要“仔细检查无糖百事可乐罐是否有破坏痕迹,并将饮料倒入杯子后再饮用”。

    两起事件发生之后,百事可乐迅速成立了一个危机处理小组,由时任总裁兼ceo的克雷格·卫斯洛普直接领导。但在评估两起事件之间的关联度、全面检查西雅图工厂的同时,百事可乐却始终在公众面前坚持自己的无辜立场,这种处理态度和处理手法遭到众多危机管理专家的指责。一位传播学教授甚至警告说:“他们太低估谣言之间相互作用的潜在破坏力了!”但百事可乐的高管自有立场和策略,他们认为,只要能尽快查明真相,那么一切危机就会迎刃而解。所以,尽管有批评家不断催促百事可乐召回所有产品,卫斯洛普还是请求销售商不要将饮料从货架上撤掉。这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而做出的决定,一方面“这两起事件并没有对当事人和大众的健康造成任何损害”,另一方面“有99%的把握,确信任何人都不可能打开饮料罐,然后再完好无损地重新封装好”。《纽约邮报》在报道时称,这是“一家陷于惊恐的公司在为自己的名誉而战”。

    事故发生后第四天,百事可乐向媒体和销售商发布了一份说明书,介绍了对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第一,注射器是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专用的,而百事可乐的生产车间从来没有用过这种东西;第二,不仅所有百事可乐罐都采用了新包装,从来没有重复利用或重新加灌的,而且罐装百事可乐在生产过程中都会经过两道外观检查程序,不可能有任何外来物体能进入未开启过的饮料罐。所以,百事可乐的结论是:消费者发现的注射器绝不是在工厂内被放进百事可乐罐里面的。随后,百事可乐又向公众演示了罐装百事可乐的封装过程,很快取得了公众的信任。

    6月15日晚,百事可乐的调查取得了第一个突破:一位宾西法尼亚州的男子因为谎报自己在百事可乐罐中发现了一支注射器而被捕。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犯罪调查办公室立即对这一犯罪事件进行了通报,称百事可乐污染事件确实存在恶意破坏的可能性,并前所未有地宣布“市场已经恢复平静,产品没有召回的必要”。接着,6月17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将这起事件定性为一场“骗局”。

    百事可乐污染事件居然在7天内就终止了,百事可乐处理危机的速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包括此前的那位传播学教授也不得不承认,百事可乐确实打了一场大胜仗。虽然这次危机花费了百事可乐2500万美元,但在1993年夏季其销售额迅速反弹,创下了5年来的最高销售纪录,比上个夏季增长了7%。

    有顺境必然就会有逆境,如果企业管理者在解决危机的关键时刻不能雷厉风行、坚决果断,而是站在原地犹豫不决、瞻前顾后,那么他们就必然会跌倒。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