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精神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只有大气概才能成就大器(2)
    只有大气概才能成就大器(2)

    这些商界中杰出的女性身上的气概,绝不同于现代的靡靡之音,也绝不同于那些心中只有房子、票子、车子的庸俗女性。那些庸俗女人的目标实在是很小,小到只要用一个钱字就可以轻易地实现;可是,那些女人的目标似乎又很大,大到无论再多的金钱也填不满她们的沟壑;那些女人也会主动献身,也会视死如归,不过,可惜的是,她们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义,而是为了自己的;这样的女人,一旦遇到了困难,就很容易绝望,不懂得要勇敢地面对。

    当然,在现在的社会上,也有不少这样的女子,在她们的心中,依然还记着古代花木兰的那股英雄气概。虽然在现代和平的年代里,已经不再需要她们像花木兰、像李林、像成本华那样舍生取义,只是需要她们做好自己平平常常的工作,过好自己平平常常的生活。这样的女子,她们的心里不会有任何复杂的东西,没有一丝杂质,只是有一些简简单单的理想。虽然她们的理想可能很简单,但是,这样的理想,却是在她们的心里扎下了深深的根。为了绽放自己的理想之花,这样的女子愿意面对一切的挫折,愿意战胜所有的磨难,为之所做出的所有付出,她们都无怨无悔。

    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张海迪,就是一个拥有简单的理想,并且愿意努力地为之付出的女性。

    张海迪于1955年9月16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出生。还只有五岁的时候,张海迪就得了脊髓血管瘤,因此导致了高位截瘫。从那时候开始,张海迪便开始了她独特又传奇的一生。

    张海迪不能去学校上学,于是她便自己在家里自学完成了中学的课程。15岁的时候,张海迪跟随父母一起被下放到了山东聊城的农村,在那里,张海迪给那里的孩子们当起了教书先生。张海迪还自学了针灸,为乡亲们无偿地提供针灸医疗。后来,张海迪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门外语,并且努力地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并取得了学位。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凭着自己优秀的外语水平,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张海迪自己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一书还先后在日本和韩国出版,《生命的追问》一书出版了不到半年,就已经重印了三次,并且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83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后,张海迪一下子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并且获得了两个荣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邓小平还亲自为张海迪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人!”

    面对着纷至沓来的各种赞誉,张海迪的内心从来没有浮躁过,她一直非常的平静,她的心就像是一泓碧水,永远都是那么的蓝,那么的深。张海迪从来不会在意外界给予她的各种名声,她在意的是自己的文学作品,因为写作对张海迪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状态,她想要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并且能够让读者们从中得到快乐。张海迪的这个理想很简单,但是,对于身体高位瘫痪的张海迪来说,实现理想的道路却是走得特别艰难。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