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他在自己的住处模拟性地“讲”了一年课,直到他觉得自己应该可以胜任新东方的教学工作了。于是他就去面试,结果面试官们一看他的简历,既没留过洋,又不是什么名牌大学的博士、硕士,他甚至没有专科毕业证,于是他一次又一次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
直到2002年初,他终于碰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就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为了获得面试官们的青睐,他把自己平时模拟讲课的那块小黑板搬到新东方大楼,坚持要给负责招聘的主管老师模拟讲课,他的诚意感动了俞敏洪。
于是俞敏洪校长给了他一个表现的机会,最后他的试讲终于获得了新东方那些挑剔的面试官们的肯定,当然其中也包括挑剔的俞敏洪。现在,张少云早已经成为了北京新东方外语学校的一名优秀讲师。
从张少云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光有才华还不行,如果他不懂得为自己积累人脉关系,找不到可以发现自己才华的伯乐,找不到愿意为自己提供舞台的贵人,那么即使这个人再有才,他也只能是一个有才华的穷人。
的确,在这个社会上,拥有广泛的人脉就好比拥有了广泛的通往成功的道路,而你所有的人脉就是带你走上这些成功之路的向导,没有他们的指引,即便是有才华的人也不过是一个与成功擦肩而过的穷人罢了。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很多朋友,他们在各行各业占有一席之地,也许某天就成为我们自己的贵人。贵人是根据我们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换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保持良好的关系网,来帮助我们寻求不同阶段的不同贵人。有时候,你距离目标只有一步之遥,而关键就在于你能否找到实现目标的资源。克富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现代社会里,人脉又是行动必需的桥梁。如果我们想要把“也许伟大”的想法付诸行动,就必须寻找贵人的帮助。
晚清位极人臣的曾国藩的经历就说明了贵人相扶的重要性。身为汉人的曾国藩第三次赴京会试,才得第三十八名,殿试考试才得三甲第四十二名。根据惯例,他这种成绩只能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地去任县令,这对一心想进翰林院的曾国藩是很大的打击,连朝考也无心参加,打算收拾行李来年再考,只是在同窗的劝说下才勉强留下参加朝考。
意料之外的是,曾国藩在朝考时得到了贵人的帮助。当时担任会试总裁的穆彰阿特别调阅了他的试卷,为他的文章做了最后审批,当即取为一甲第三名。朝考结果呈皇上审核时,穆彰阿还在道光帝面前特意把曾国藩的文章称赞了一番。在穆彰阿的极力推荐下,皇帝甚至觉得曾国藩的说理与文风更好,于是又把曾国藩调升为第二名。这样,曾国藩的成绩就由殿试的三甲第四十二名,一跃而成为朝考一甲第二名,这个结果令关注此次朝考的人甚至令曾国藩本人都觉得非常意外。
登门拜谢会试总裁时,穆彰阿与曾国藩谈了很多国事,曾国藩对内政外交都讲出了自己的观点,结果很多想法竟都与穆彰阿的不谋而合,穆彰阿越发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穆彰阿还给曾国藩说明了翰林院的重要性,叮嘱他好好为国效力。临别时,曾国藩一再拜谢穆彰阿的知遇之恩。
在穆彰阿的提携下,曾国藩在翰林院果然一帆风顺、步步高升,后来在穆彰阿的巧妙安排下觐见皇上,获得了皇上的好感,立刻被擢升为内阁大学士,官居二品。连升数级,这样的好事,在此之前的汉臣是从未遇到过的。曾国藩对穆彰阿的知遇之恩永世不忘。此后的岁月,曾国藩对穆彰阿一直执弟子礼,不论是在京任职,还是出外做官,曾国藩必到穆府问安。穆彰阿去世后,曾国藩还照常到穆府探望其家人,感激贵人知遇之恩。
许多人都认为是太平天国乱世成就了曾国藩,却不知早在此之前,曾国藩年纪轻轻就已经官至二品。对于出身贫寒的曾国藩,如果不是声名显赫,朝廷怎敢放手让一个文官担任剿灭太平天国的总指挥官?正是穆彰阿发现了曾国藩,一次次给他施展才干、建功立业的机会,这才为曾国藩后来活跃于晚清历史政治舞台提供了可能。
历史告诉我们,要想快速成功,有贵人的提携是必不可少的。在技术、知识迅速更新的今天,仅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要学会为自己培养贵人储蓄存折和网络,这样才能强化个人的竞争力,加快自己成功的步伐,缩短自己成功的路程。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具备良好的品德、成就大事业的能力,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有贵人相助。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