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认为,国家要自强,必须在 “修政事、求贤才”两件事上下功夫。经历了与太平天国、捻军的战争后,清朝政府已经奄奄一息,国家处于崩溃的边缘,国力衰竭,民不聊生。振兴国家已成当务之急。
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须则报德有其具,逆则报怨亦有其具。若在我者,挟持无具,则曲固罪也,直亦罪也,怨之罪也,德之亦罪也。内地之民,人人媚夷,吾固无能制之;人人仇夷,吾亦不能用之也。
曾国藩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强之途径。首要的工作是修政事、求贤才;其次则是学习制作枪炮、轮船。关于学习制造枪炮、轮船前面已经专门阐述,这里不再一一论述。这里我们需要阐述的是曾国藩修政事与求人才的问题。求人才的重点是外交人才。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政事,主要是指治国、平天下,就是修明政治,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百姓富裕、国家强大,就是古人所强调的“民富国强”。国家不强大,不管有理无理有德无德,总是要受他国的欺侮。
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遍体鳞伤。根据有关资料,太平天国等战争带来的灾害非常巨大,光死人这一块数字就相当巨大,有说死了2000万,也有说死了1个亿的。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是战争中的安徽、江苏等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人烟”的现象确实惨不忍睹,很多村庄成为断垣残壁、很多土地被抛荒无人种植,人肉论斤计卖,价格昂贵。地方政治荒疏是晚清的一大弊端。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就深有感触。他在写给倭仁的信中说道:“此间小民困苦已极,实不堪再遇灾歉。侍本思力清积狱,一疏冤滞之气,若逢荒岁嗷嗷之众,争讼四起,则可虑者更多矣。”曾国藩履任之时,整个直隶有积案10000多件,很多案子当事人告到京城也没有处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此间吏治之坏,实苦牧令乏贤”。基于这种现状,曾国藩的弱国外交领导力重点之一就是在于“得贤吏,赋役有经,纪纲不紊,蠲除苛敛,清厘滞狱,民教一体,各使适俗安民”。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