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偿,既得求勿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
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忕。岁燠有时寒,日明有时晦。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
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忧,精爽日凋瘵。
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君看十人中,无倚赖。
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途,奚事生嗟忾?于世少所求,俯仰有馀快。
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
不忮、不求,是不是说曾国藩就不想当大官?不想干大事?不是的。我相信,他的内心深处也会有过这样想法。不同的是,他不“汲汲于功名”。所谓“汲汲于功名”,就是心之所想,口之所言,都是升官发财牟利。立了功,推荐提拔稍微迟一些,就有意见,发牢骚,闹情绪。做了点事,就到处张扬,逢人便说,生怕别人不知道,生怕知道的人太少。做了一个小官,就想往大官位置上爬,想方设法钻门路攀高枝,走夜路行后门要官。曾国藩关心的是做事,而不是做官。朝廷没有给他大官,他一样做事;给了他大官,做得更好。他不为自己的官职去跑去送。我相信,组建曾家军后的曾国藩,完全有能力去送,但是没有那样做。1860年在两江总督任选上,有人主张用胡林翼,有人主张用曾国藩,最后咸丰启用了曾国藩。咸丰能够启用曾国藩,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多年以来,曾国藩一直努力做好自己,没有私心杂念。提拔后,有人建议曾国藩给为他说了好话的肃顺写封感谢信——这也是人之常情,曾国藩最终没有写。他的理由是国家使用官员是为公,与私人感情无关。后来肃顺被查,很多官员都与他有书信来往,唯独曾国藩没有私交之信,慈禧才对曾国藩放了心,没有了猜忌之心,令他管理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四省军务,令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江苏、安徽等各省为他筹备军饷,可以说是将东南半壁江山交给了曾国藩。曾国藩能够得到这样的机遇,原因之一就是他的诚。
诚心笼聚人心
干事业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班支持自己、拥护自己的人。没有一班人,单靠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干不成。正因为如此,所以领导者最喜欢和人。和人,就是用手段,用办法聚集一批人到自己身边,追随自己。和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个人为中心、为了个人利益为目的和人;一种是抛开个人利益、个人目的,为国家、为大局和人。项羽曾经有一批很有才华的人,像陈平、韩信等,开始都在他的麾下,后来都流到刘邦那里去了。为什么?因为刘邦会和人。刘邦用什么和人?用职务,用金钱,用地盘。韩信能打仗就给他大将军职位,陈平喜欢钱就给他大量的银子,被秦灭亡的六国的后代要他们的地盘就给他们封地。因为会和人,所以天下人才大多流向刘邦,刘邦也因此获得了天下。曾国藩是一个很会和人的领导者,他的和人,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用真诚去打动人、赢得人的尊敬与爱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